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
内容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问题、假设和概念界定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路径和方法
1.5 难点和创新
2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知识谱系和理论发展
2.1 渊源
2.2 奠基
2.3 繁衍
2.4 前沿
结语
3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3.1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路径
3.2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旨趣
3.3 多伦多学派的技术批判
3.4 社会学思想传统和北美新闻传播研究
3.5 其他社会思潮
结语
4 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策与结构
4.1 斯麦兹的研究历程和学术轨迹
4.2 传播政策批判
4.3 传播技术批判
4.4 受众商品论
4.5 媒介依附论
结语
5 席勒:媒介帝国主义与思想管理
5.1 复合体和媒介帝国主义
5.2 思想管理者和信息劳动力
5.3 传播与文化宰制:信息技术和自由流通批判
5.4 信息传播与社会危机:信息不平等的批判
结语
6 电影政治经济学
6.1 电影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承和知识谱系
6.2 电影的本质和功能
6.3 电影工业的拓展
6.4 电影的经济控制
6.5 电影依附和自治
结语
7 媒体政治经济学
7.1 媒体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7.2 权力代理和宣传模式:媒体角色和行为的批判
7.3 媒介垄断和解除管制的批判
7.4 新闻管理和媒介框架:解构客观性和职业主义
7.5 媒介改革路径
结语
8 信息政治经济学
8.1 信息和信息技术批判
8.2 信息补贴
8.3 信息和知识劳动力
8.4 个人信息和自治:全景分类
结语
9 互联网政治经济学
9.1 反商业化:互联网发展路径批判
9.2 数字资本主义:互联网的性质和功能
9.3 教育商业化: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
9.4 自由的幻象:互联网能让我们自由吗?
结语
10 广告政治经济学
10.1 广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取向
10.2 广告的性质
10.3 广告的功能
10.4 广告中的控制
结语
11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取向
11.1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种族研究
11.2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
11.3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民族志
11.4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争论与融合
11.5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反思和修正
12 “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
12.1 我们-不自由-传播
12.2 为什么“不自由”
12.3 自由传播的期待
结语
13 传播即控制: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解析
13.1 何为元理论
13.2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13.3 传播本体论:传播即控制
13.4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13.5 现实主义的认识论
13.6 传播价值观:公平优先于效率
13.7 传播人性观:消极受众
13.8 实践观
13.9 方法论:质量并行
结语
14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话语分析
14.1 话语、话语分析和批评性话语分析
14.2 文本向度:《盲点》的文本结构和修辞策略
14.3 知识考古:《盲点》思想预设和理论前提
14.4 实践向度:《盲点》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结语
15 再造传媒: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媒的启示
15.1 公开透明的决策讨论
15.2 保障公共性
15.3 反对过度商业化
15.4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结语
16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播研究的启示
16.1 建构中国传播研究的主体性
16.2 传播学者承担道德责任
16.3 采纳政治经济学路径
16.4 寻求和告知真相
16.5 独立的姿态和左翼的批判取向
16.6 批判与建言并行
16.7 超越学术的参与
16.8 清晰浅显的教学和表达方式
结语
附录1 电影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古巴克
一 电影的本质和功能
二 对电影院行业的考察
三 美国电影拓展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四 电影依附与自治
五 电影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取向
小结
附录2 批判学派中的批判者和建构者:麦克切斯尼
一 美国传播工业的真相
二 传播拐点和传播研究革命
三 媒介改革路径
小结
附录3 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溯源和未来走向
一 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
二 受众商品论的争论
三 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商品论
四 受众商品论的启示及未来走向
五 超越学术的参与
附录4 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统与当代特色
一 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回到马克思
二 研究视角:日常生活导向
三 研究框架:结构化
四 研究对象:回到文化和文本
五 学科边界:与文化研究的融合和分歧
六 研究路径: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取向
结语
附录5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谱系图
参考文献
一 英文文献
二 中文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更新时间:2019-01-10 16: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