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 陈世华
- 4710字
- 2020-08-29 02:16:21
1.5 难点和创新
1.5.1 难点
首先,梳理一个英语世界中的学术流派,语言本身就有一定难度。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积累不同,对作为非母语的英语的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差距。阅读英文本身就难以十分准确地理解其本意,就以最基本的“传播”为例,communication代表一个信息从一个实体转移到另外一个实体的过程,是至少在两个实体之间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是通过语言、写作和符号进行的思想、观点和信息的告知和交流,并非单向的简单移动,而是一个包括“交流”(communicating)、互动(interaction)、交换(interchange)的双向过程。而且英语中单复数的变化,也增加了以中文为母语的笔者的理解难度,如communication与communications、press与media等概念都有一定的差别。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难以百分之百地准确理解作者的原意,而且对美国文化传统的陌生,也使笔者难以理解文本中隐晦的意涵。
难度更大的则在于对北美传统的梳理、提炼、反思和批判,曾是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学生兼助手的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莫斯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一书已经提供了一个总结和反思该学派的绝佳范例,试图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更是难上加难。从20世纪40年代末斯麦兹创立这门学科开始,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走过了60多年历程,一批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经济学家、社会学者、传播学者在这个领域内不断耕耘探索,他们的成果本身论证严密,定论谨慎,有系统和成熟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传播政治经济学虽然受到广泛争议,但仍然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和来自其他学科的批判。60多年来,仍然能在世界学术领域内占据重要位置,说明它本身就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该学派本身的研究独树一帜,论证严密,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不断有学者进入这个领域,丰富和完善了该传统,而且相邻学科和学派对北美传统进行评价分析的二次文献亦有不少。对一个如此成熟的研究领域和学派进行梳理和总结本身难度就极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主张将学术分析、政策研究和行为参与结合为一体。它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社会运动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对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进行回应、判断、反思和吸纳。这就需要熟练把握美国历史和传播发展史,并对美国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出现的各个流派都有一定的了解。试图对整个学派进行把握,需要全面占有和阅读文献,但限于研究者的学术训练和知识积累,本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因受限于时间、精力,可能得出的研究结论的科学性都会有些许瑕疵。
其次,研究立场也存在难点。霍布斯鲍姆说:史学家们必须牢记自己的责任,这首先要求他们从身份认同的激情中退出(Hobsbawm, 1997)。如上文所述,在中国的语境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多有偏爱,作为一个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训练的学生,笔者在研究西方的传播学术时,偏颇在所难免。阐释学中的“解释循环”无形地渗透于我们对文本的阅读过程,这就需要主体不断地与自己斗争。笔者在研究中如何摆脱这种偏向,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和客观公正的态度难以估计,因为谁也不能作为自己的法官。
再次,研究路径上的难点。正如前文所述,传播政治经济学植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不断结合了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传统。并且,不断吸收法兰克福学派、多伦多技术学派的学术思想和北美传播学经验研究、信息理论的精髓,结合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诸多成果,对一个如此广博成熟的学术流派进行反思和批判本身就需要对这个学术传统和相邻学科的源流、演变有深刻理解。同时,元理论层面的提炼,也需要有一定的哲学训练,这些都给研究者造成了很大障碍。克罗奇(1982)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本研究的创新就在于反思和批判这个学科在当代语境下的适用性,采取一个自己与自己辩论的方式,审视其研究的预设、价值立场和论证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分析在信息和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我们不自由的传播”是否仍然适用。正如有人批判,某些研究基于一个从来没有被验证过的假设,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那些曾经风光一时、无比正确的金融模型已经在无情的市场现实面前崩溃时,很多人也怀疑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否也是这样一个失败的例子,通过耸人听闻的恐吓来达到目的。历史学家雅斯贝斯(1989)说,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发挥人类意识的最高潜力。这种最高潜力指的是人类在哲学上的自我反省和从本原把握现实的能力和水平。本书将从当代语境下的传播技术发展入手考察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证作为一个传播研究流派其是否适用于解释现实中的传播现象,并依据它在与兄弟学科的合作中以及在利用过去的知识构建将来方面所做的贡献大小进行评判(巴勒克拉夫,1987)。
1.5.2 创新
本书的难点也正是创新之处,正是由于艰难才彰显本书的创新和价值。
首先,理论和观点创新。本书在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进行全面细致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具有前瞻性与独创性。本书将其理论精髓归纳为“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继承了杜威的“不自由的新闻界”的概念,延伸到批判地分析传播过程各个环节。北美传统学者谱系单纯,路径纯粹,一直致力于从各个维度论证传播是属于“我们的”,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权力的控制是“不自由”的。本书全新的理论提炼,与杜威对媒介的批判传统进行了连接,延续了追求真相、积极参与的源远流长的知识分子传统。本书提出了大量创新性的观点,有助于重新认识该流派的价值和贡献。本书全面追溯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深入阐述了奠基人席勒和斯麦兹的思想;根据不同的主题,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细分为五个分支领域,并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借用杜威的“不自由的新闻界”的概念,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归纳为“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并追踪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前沿动态,探析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内外跨学科交叉而衍生的各种新研究取向;从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人性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维度提炼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并总结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播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其次,视角和路径创新。本书试图在研究内容和路径上不同于以往同类研究,试图超越具体的理论阐述,利用一个研究假设“我们不自由的传播”统筹不同学者的思想和语言,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框架结构进行总体性归纳,图绘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场域,再现该学派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规律,围绕这条主线,再现该学派的论证逻辑和学术传承。在写作方式和章节编排上,本书采取知识谱系的写法,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层次分明,线索明晰,既有对学术史的整体梳理,也有对关键人物和理论的个案研究,还有对思想精髓的提炼和学术运用实践,使成果更成体系,更加紧凑和完整。此外,还进行形而上学层面的辨析,试图超越具体的文字和教义,探讨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逻辑和范式类型,分析该理论本身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解释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根本特质。此外,本书在厘清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的基础上,还原其原貌,并对其文献进行元理论层次的研究和话语分析,凸显理论的内在结构,评价其特征、价值,解释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存在的根本特质。本书还探讨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逻辑和范式类型,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个流派的理论预设、价值论断、逻辑推演,并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话语,分析其话语体系以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和伦理关怀;发现一些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在框架,再现该学派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规律。本书之创新还在于试图图绘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各个取向,以及与其他传播研究流派(如主流经验研究、文化研究等)的联系和区别,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涵盖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相邻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关系,并总结它们之间在存有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差异。在角度上,本书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在宏观层面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场域和历史流变进行全景概览,在中观层面对某个主题进行系统探讨,在微观层面对关键概念和关键人物进行个案解读和深度探析,将全面勾勒和个案研究相结合,以全景视野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立体分析和深层透视,角度独特而新颖。
再次,写法也具有一定新意。本书在写作方式和章节编排上采取知识谱系的写法,通过全面细致的解读,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再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及奠基、繁衍、分化、拓展的过程,还原其原貌和轮廓,凸显理论的内在结构。在写作中,笔者采取孔子“述而不作”的撰述方法,阐述学者的理论、学说,但并不“信而好古”,而是提出新的见解,打破保守、僵化的风格,“顺着讲,接着讲”,进行继承和发展、反思和质疑、总结和归纳。在章节编排上,分为思想渊源、奠基、繁衍、拓展、总结等几部分。首先从源头梳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接着是对两个奠基人及其学术的研究,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梳理传播政治经济学所繁衍出来的几个亚领域(subfields),分别是电影政治经济学、媒体政治经济学、信息政治经济学、互联网政治经济学、广告政治经济学,以及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新取向和领域内外跨学科结合而出现的新路径,然后提炼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对其进行元理论的分析和话语分析,再探讨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的启示。
又次,方法和资料创新。本书采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质化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文本分析、比较研究、深度访谈、档案研究、多媒体文本分析、个案研究、语境化和去语境化等,保障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采取比较分析方法,主要是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与其他分支学科和流派进行对比,呈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身份。采取个案研究法,以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的观念、思想和研究为个案,进行单独深入的研究,见微知著。通过深度访谈法,与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和领域外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口述史学材料,理解其研究旨趣和最新的理论动态等。存有论/本体论决定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述的元理论的分析路径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方法论。本书研究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元分析的方法上。本书通过元层次的理论分析,超越具体的理论阐述,利用一个研究假设“我们不自由的传播”连接不同学者的思想和语言,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框架结构进行总体性的考察和把握;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看成一个话语体系,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的论著看作一种话语实践,分析话语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和价值考量。
最后,本书资料富有新意。文献在学术史研究中扮演中心角色,文献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研究走向。本书中的文献指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具有知识含量的一切载体,所搜集的文献主要是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论文等纸质印刷品和纪录片、访谈录音等电子音像材料,既有学术论文,也有公共评论类文章。在公开出版的文献中,选择最原始的文献,有中文译本的著作,仍然选择使用英文原版,尽可能作出贴近作者本意的理解。在有多个版本的情况下,选择第一版,尽量保证文献收集的原创性和原始性。另外,通过与重要学者本人及其师友、同事、后代、学生甚至是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获得口述史学材料,了解其研究意图、取向、认识论和方法论,梳理最新的研究动态等。还与领域外的学者交流,通过他们旁观者的视野为批判评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提供辅助性材料,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该学派,为研究提供辅助。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主要是伊利诺伊大学主图书馆和媒体学院传播图书馆。鉴于数据库的昂贵费用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其中很多电子资源是中文世界难以获得的资料,这些资料都将给本研究提供坚实的论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