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书名页
编辑委员会
自然法学专题
“共同体”的三个概念之哲学根基和意义刍议
一
二
三
论法律、道德与信仰的张力与共生[1]
一 法律、道德与信仰:概念、功能与缺陷
二 法律、信仰与道德:从“三足鼎立”到“三位一体”
三 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启示
在自然法中奠基人权
一 目的、难点、方法、“写作技艺”(art of writing)
二 主导性自然美德:实践合理性与正义
三 权利,它们的逻辑与美德
四 权利与现代性
五 “只是类比意义上的法”
六 无例外的道德规范:赞同与反对(Fortin)
实证主义法学专题
凯尔森法律思想中的经验之维
一 简介
二 总的看法
三 从基本规范说起
四 如何理解“基础规范”?
五 基础规范与法的最终权威
六 凯尔森思想中经验主义之维的三种可能理论来源
法律概念的问题与结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对奥斯丁理论的批判
三 哈特观点的阐述
四 关于正义、法律与道德、国际法
五 后记部分
六 结语
德沃金研究
价值能够统一吗?
一 引言:问题概览、说明与任务
二 存在独立的客观价值吗?
三 道德判断为“真”的根据
四 价值如何统一
五 价值统一的形成过程
六 结论及简扼评析
德沃金的法律解释理论
一 德沃金法律解释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 德沃金法律解释理论的三个面向
三 德沃金法律解释理论的价值和理论缺陷
四 德沃金的法律解释理论与我国的法治建设
法律方法与法治专题
人工智能对法教义学构成挑战吗?[1]
一 概念之界定
二 “算法即法律论”的挑战之反思
三 “人工智能取代论”的挑战之反思
四 人工智能在何种意义上有助于法教义学
五 结论
法学研究中还原论认知地位探究
还原论错了吗?
归纳与还原
分析还是综合?
结论与展望
中国传统社会“孝”之法哲学反思[1]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孝”之滥觞看其天经地义
三 从孝之思想理论源于《周易》看其天经地义
四 对孝之天经地义的进一步反思
结语
反思中西二元法律文化:近代法学家的遗产
一 沈家本的“会通中西”
二 蔡枢衡的“迁社会以就法律”
三 居正的“重建中国法系”
四 王伯琦的“法马德牛”并驱
五 吴经熊的“超越东西方”
六 结语
论地方人大立法“不抵触”原则
一 问题的提出——案例与特点
二 央地立法体制下的“不抵触”原则
三 “不抵触”原则的伦理评价
四 伦理评价的展开
五 “不抵触”原则伦理评价机制的构建
韩国宪法裁判所制度及其发展路向[1]
一 现行宪法裁判所制度的特色
二 宪法裁判所制度的运行现状
三 韩国宪法裁判所制度的最新发展动向
四 韩国宪法裁判所制度对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启示
问题、结构与论证逻辑
对第一章“绪论: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范畴分类”之修改意见
对第二章“一种客体视角:法学范畴分类的传统叙事”之修改建议
对第三章“法学范畴分类思维形成中的主体性认知”之修改意见
对第四章“法学范畴分类语言形成中的主体性认知”之修改意见
对第五章“法学范畴分类主体性认知的修辞学探讨”之修改意见
对第六章“重回实践:法学范畴分类主体性认知研究之启示及结语”之修改意见
人物访谈
权利实现的差序格局与良性违宪
评论与回应
出场时刻与中国法哲学理论建构
一 引言:欣喜之余的困惑
二 为何是一种“中国法哲学理论”?
三 为何是一种“提前出场的”中国法哲学理论?
四 代结语:并非多余的话
公共知识分子的重新言说[1]
一 没有公共的公共性
二 公共知识分子的重新言说
转型法哲学如何可能?
一
二
三
四
现代中国法律秩序的生成机理与公共法哲学的理论建构
引言
一 继承邓正来,超越邓正来
二 介入性学理分析与实体性理论建构
三 作为第一哲学的法哲学与公共法哲学的理论诉求
四 结语
再谈公共法哲学的思想立场
一 “转型”与“中西之辨”
二 “公共”者何?
三 关于功能主义法治观及其他
稿约
版权信息
封底
更新时间:2021-05-11 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