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序言 “解构论解释学”与解释学的范式转换
一 “解构论解释学”释义:从Radical Hermeneutics一名的翻译谈起
二 “解构论解释学谱系”的历史建构
三 回到“文本的生理学”——解构论解释学的范式核心
四 我走向解构论解释学的道路
作为“可翻译性”条件的“第三文本”
一 第三文本·上帝之眼
二 W·本亚明的“纯粹语言”观念
三 作为“第三原本”的深层语言结构
四 奎因的“翻译手册悖论”与翻译的“三角关系争论”
作为语词复制的“模仿”
一 问题的提出:“逻辑真理”与“解释学真理”的分野
二 模仿(mimesis):“原本指向”的复制概念
三 与mimesis有关的几个假设图式
四 “译本”与“原本”的相似性:“像”与“不像”
栖身于语词世界的哲学概念
一 对哲学概念的两种观察视角:逻辑的和语词的
二 “哲学基本语词”的翻译——概念无法逃避语词
三 栖身于“思想领土”的概念语词:德勒兹的“地缘哲学”
四 栖身于“思想制度”的哲学语词:中国有哲学吗?
从“圣作贤述”看“原本”概念
一 “原本”概念和“原本中心意识”
二 “圣作贤述”:对神圣原本的“听-写”
三 等级性的“作-述”观念:作者性=权威性
四 体制性的“经-传”传统:真理是密写的
五 小结:“作-述”观念对语际翻译的意义
基于不同自然语言类型的思想制度——“第一哲学”与“地缘哲学”
一 “第一哲学”的含义和“思想制度”概念
二 作为西方思想制度典范的“第一哲学”
三 过渡:从“不可译性”看中西“思想制度”差异的自然语言基础
四 中国传统思想制度(上):从“六书”看“象类”与“如在”观念
五 中国传统思想制度(下):从“六书”看“音谐义近”的概念诠释方式
六 结语:“解疆域化”——一种“思想制度”覆盖另一种“思想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两种论证理路在哲学史上的典范效应
一 从斯特劳森对两种形而上学的区分看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与“第一哲学”的关系
二 主谓词识别逻辑
三 成因推溯逻辑
四 结论
Repetition与激进解释学的理论取向
一 Repetition:两种解读理路以及两条解释学谱系
二 repetition概念在激进解释学中出现的几个瞬间
三 与repetition有关的两个例子
四 简短的结论
语言的灵与肉——索绪尔语言学与汉字“六书”对读的体会
一 语言的灵/肉分离:从索绪尔谈起
二 语言的灵/肉未分:作为汉字构成制度的“六书”
三 保持为“他者”是一种幻肢痛?
激进解释学的反形而上学取向
一 话题背景
二 能指的革命与文本的自主性
三 翻译研究与“原本中心论”的消解
四 结语:“居间性”与“往复”
弗洛伊德的《释梦》
一 《释梦》的作者——一个“让心理学重获灵魂”的人
二 “梦是欲望的(……)满足”
三 《释梦》的效果史:从遭遇冷落到成为经典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
一 “伽达默尔的世纪”?
二 “不知所措的处境成了我从事哲学研究的动力”
三 “我最重要的思想学自海德格尔”
四 作为“视域融合”典范的《真理与方法》
五 “真理与方法”?还是“真理对决方法”?
东亚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韩国“世宗大王现象”:文化民族主义建构的典型案例
三 天下中心转移的观念:近代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路径
四 彼此疏远:东亚国家文化民族主义源于现代性进程
五 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看当代中国文化战略
附录 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
一 传统翻译“原本中心论”无视自然语言的“语词性”
二 翻译的逻各斯有待解释学真理的拯救
三 “唯一的”西方现代性语言与翻译流通中汉语言说的沉默
四 翻译的“居间存在”
五 《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对我国诠释学翻译研究的启示
更新时间:2019-08-16 10: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