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从“版主”到学者的理论升华之路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1.3 本书的主要创新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基本概念说明
1.6 本书的框架以及逻辑关系
第2章 社会资本、媒介使用与城市政治参与
2.1 本章的相关假设与问题
2.2 数据与变量
2.3 研究发现
2.4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第3章 媒介使用与农村政治参与及与城市数据的对比
3.1 数据与变量
3.2 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3.4 进一步的讨论:与城市数据的比较
第4章 互联网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与公民现实政治参与
4.1 本章问题的提出
4.2 文献回顾与相关问题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发现
4.5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第5章 互联网使用工具与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
5.1 互联网政治参与使用工具分析
5.2 不同网络政治参与工具的对比
5.3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第6章 互联网使用对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6.1 本章问题的提出
6.2 互联网使用对美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6.3 我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发展与问题
6.4 互联网使用对我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6.5 互联网使用对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的展望
第7章 互联网使用对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
7.1 本章问题的提出
7.2 相关理论框架
7.3 互联网使用对国外社会运动政治参与的影响
7.4 互联网使用对国内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
7.5 互联网使用对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的受制因素
第8章 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分析
8.1 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概念与发展
8.2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影响
8.3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8.4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8.5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展望
第9章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分析
9.1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发展概况
9.2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典型案例:人民网“E政广场”
9.3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功能
9.4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局限
9.5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展望
第10章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分析
10.1 本章问题的提出
10.2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10.3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弱者的武器抵抗
10.4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呈现非理性化情绪
10.5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
第11章 讨论与结论
11.1 本书的经验结论
11.2 对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进行比较性评述
11.3 本书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与贡献
11.4 本书的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 广州市市民互联网使用与影响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更新时间:2020-09-11 15: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