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总序
导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二、研究意义及目标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一)案例及调查点选择
(二)调查进入及资料搜集
(三)资料甄别及分析
四、几个相关概念
(一)技术与技术体系/结构
(二)技术应用与技术进步
(三)组织结构
五、内容与章节结构
第一章 回顾与反思:理论视域中的技术与组织关系
一、宏大叙事:早期研究及思想
二、单向视角: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
(一)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组织结构的要求
(二)社会建构论:组织主体对技术的重构
(三)小结:单向视角的分析路径
三、双向视角:系统论、创新观与结构化理论
(一)社会-技术系统论与系统创新研究
(二)结构化视角下的研究推进
四、语境及框架:国内研究的焦点与视角
(一)国内研究的焦点及特征
(二)“互构论”视角下的研究及启示
五、概述与反思:“结构匹配”框架的提出
(一)技术与组织关系研究概述与反思
(二)“结构匹配”框架的提出
第二章 宏观分析与框架检视:汽车工业史的重述
一、汽车生产的技术体系及特征
二、世界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与组织变迁
三、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与组织变迁
四、启示与结构匹配框架的检视
(一)“结构匹配”框架的适用性
(二)“结构匹配”框架的分析维度
第三章 案例介绍与框架再检视:朝阳轿车发展回顾
一、计划体制与朝阳轿车的小批量生产
二、面向市场与朝阳轿车的大批量生产之路
(一)停产风波和技术选型
(二)引进奥美技术和轿车厂的一分为二
(三)自主转化小阳光轿车和组织结构上的“两收两放”
(四)引进通达技术和实施多技术平台发展
三、“朝阳轿车”的现有技术体系和组织架构
(一)朝阳轿车的现有生产技术体系
(二)本书重点分析部门的组织职能和技术情况
四、“结构匹配”框架再检视
(一)实证个案概述
(二)“结构匹配”框架再检视
第四章 平台技术关系:分与合的部门结构变迁
一、技术平台变化:奥美轿车技术的引进
(一)试探:拼装方式的失败
(二)冲击与选择:奥美技术平台的引进
二、分家:“阳光”和“奥美”技术的二元分立
(一)新旧技术平台的二元分立
(二)结构匹配机制:唯上的政治正确逻辑
三、合一:“阳光”和“奥美”技术平台共用
(一)转产与技术平台借用
(二)结构匹配机制:短期效率逻辑
四、概述:技术平台更新与轿车厂的分与合
(一)技术平台引进与合作关系中断
(二)结构匹配:政治正确与短期效率逻辑
第五章 整-零技术关系:收与放的部门结构变迁
一、整-零关系变动:以部门结构调整为线索
(一)背景:发展困境与应对
(二)焦点:“整-零”关系调整
二、放权:“齿轮厂”和“发动机厂”的自主化
(一)“齿轮厂”的公司化
(二)对“发动机厂”的放权
三、收权:“一轿厂”和“二轿厂”的车间化
(一)上收“二轿厂”
(二)上收“一轿厂”
(三)终结与重建:一轿厂、二轿厂的技术体系走向
四、被建构的技术层级:两类总成技术的分野
(一)车身生产技术:核心地位的强化
(二)动力总成生产技术:核心地位的边缘化
五、概述:整-零技术关系变动与“两收两放”的部门调整
(一)结构匹配:等级匹配和主体可控逻辑
(二)组织结构在结构匹配中的主导性
第六章 工序技术关系:集成耦合的部门结构变迁
一、技术链整合:以通达轿车技术引进为线索
(一)困局:双重约束与轿车公司的发展矛盾
(二)出路:技术引进与技术链重整
二、工序技术层级结构:案例导入与概念阐释
(一)案例导入:工序技术关系的重要性
(二)概念阐释:何谓“工序技术层级结构”
三、从单向到互倚:工序技术的一体化及影响
(一)从单向到互倚:纵向工序技术层级结构的变化
(二)部门关系矩阵化:互倚型工序技术层级结构的影响
(三)技术条件控制能力的强化:部门关系调整的影响
(四)结构匹配:长期效率逻辑
四、从主从到分立:松散联结型部门结构及影响
(一)从主从到分立:三分格局的成型
(二)平台化与共线生产:横向工序技术关系的变化
(三)技术链横向整合及限度:松散联结型部门结构的影响
(四)结构匹配:主体利益逻辑
五、概述:工序技术关系一体化与部门结构的集成耦合
(一)技术合作的方式及影响
(二)结构匹配:长期效率与主体利益逻辑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技术进步与主体利益结构
一、内容概述与讨论:以结构匹配为线索
(一)结构匹配:“朝阳轿车”三十年变迁解读
(二)结构匹配机制:阶段演变与内在关系
二、理论延伸与综合分析模型再探
(一)技术进步与主体利益结构
(二)再论“行动者-技术-组织-制度”模型
三、研究反思与方法论讨论
(一)回望与反思
(二)两个层面的方法论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 档案及政策法规资料
附录II 主要访谈对象、访谈资料索引表
附录III 朝阳轿车各阶段整车产量数据
附录IV 重点分析机构及部门的情况简介
后记
更新时间:2019-12-05 1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