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成长型思维:
强调努力而非天赋

在陪伴女儿长大和多年从事自主学习力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家长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叹:有些孩子学习自觉主动,井井有条,有些孩子则拖拖拉拉,不让人省心。为什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会这么大?!

我们常常看到,那些所谓“学霸”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非常自律,而且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激励他们不断地汲取知识,在各个方面持续提高。我女儿刚上初中时,放学回来跟我说,他们班里的同学课间玩的游戏是互相挑战做数学难题。是不是非常令人羡慕?我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时也感到很惊讶。

可见,这些孩子已经完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内驱力”,即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他们既有强烈的内在渴望,又有一定的行动力,能够自觉自愿地付出努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

内驱力与思维模式

当孩子没有动力、没有热情去学习,而是靠老师、家长不断推动甚至是逼迫向前时,我们首先应该注意,这一定是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从中找到根本原因。

整体来看,内驱力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生物性内驱力,指要生存下来的动力;第二种是外在动机,即寻求奖励、避免惩罚的动力;第三种则是内在动机,即想要主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且创造新事物,努力做得更好的内在需求,这里就包括我们所讲的学习内驱力。

我经常能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就得骂,一骂就去学习,效果立竿见影。但问题是,打骂对孩子产生的副作用非常大,而且一旦不批评、不打骂,孩子就会懈怠。这种方式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很难达到长期效果。它只是促使孩子学习的一种外力,而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并没有被激发出来,一旦外力消失,或者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打骂便不再奏效。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冲突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时候,不要过多注重外力,而是要看长远,切实帮孩子形成学习内驱力。

对于学习这件事,内在动机的产生来自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思维模式、自主性、目标感、成就感和价值感等,其中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孩子产生学习内驱力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成长型和固定型。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后天的努力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无法改变自己的天赋,一旦遇到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难,他们就会马上放弃。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自我否定。

反映在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不服输,认为个人能力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提升。这样的孩子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并获得提升。一件事情完成得好与不好,跟他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关系。只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 不自卑,专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或者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相反,他们会专注于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3. 不自满,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获得成功时,他们也不会骄傲自大,因为他们知道,这仅仅是自己比别人多付出努力而获得的结果。比自己优秀的人,他们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许比自己更多。

这就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的驱动下,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付出努力,见贤思齐,不断超越自我。随着孩子的成长、年级的提高,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与之相反,那些没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学习上则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他们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没有天赋;遇到问题不敢面对,只想马上放弃;一旦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情绪,自我否定,甚至误入歧途。

图1-1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差距如此之大,既有先天形成的因素,也有来自后天的不断塑造。人的思维模式在成长和生活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化,并非一成不变,那么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应该如何培养呢?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她的孩子上二年级,数学只考了59分,而班里大多数学生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上,她因此非常生气,觉得自己的孩子太不用心了。她没有控制住情绪,对孩子嚷道:“我给你找的补课老师都白找了。花了这么多钱找老师补课,你竟然没有一点儿进步。你们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在90分以上,你考不到90分就算了,竟然不及格!你可真笨!我的面子都被你丢尽了!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和其他家长?!”

我能理解,当父母这样做时,心里的愿望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好好努力,认真学习,下次能够把成绩提高一些。但遗憾的是,孩子的想法往往与你的初衷背道而驰。当你说孩子“笨”“蠢”的时候,他们心里可能真的在想“我就是一个笨蛋,我什么也不会,这么简单的题我还做错”,甚至由此延伸到“我的学习成绩这么不好,我妈妈怎么可能爱我?我不配得到好东西,我是一个没用的人”。那么,孩子接下来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比如通过作弊获取高分,或者自行修改卷面分数等。这就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可见,当我们用上述方式教育孩子时,孩子就会形成固定型思维,他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不可能通过努力获得进步。

这个家长的行为其实很具有代表性,她对孩子说的话,并不是在评价事情本身,而是变成给孩子自身做出评价,甚至给孩子“贴标签”。那么当你想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时,遇到此类情况,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呢?这里我给出三点建议及其表达方式。

调整自身思维方式,认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这位妈妈在与我的咨询对话中也察觉到了自己做法的不妥,所以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和做法。她调整好情绪,心态平和地问了孩子一些问题:“我看到你这次考试得了59分,你对自己的分数有什么想法吗?你认为这次分数低,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失误,以后需要注意哪里呢?考试中的错题现在会做了吗?需要爸爸妈妈帮帮你吗?”

这一次,她用了“我看到……”这样的句式,这是客观地描述孩子学习的一些细节,而不是家长自己的主观评价,也不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当我们这样与孩子沟通时,孩子就会知道,我们是在就事论事,探讨这次没考好的原因。妈妈提出的几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思考,这次考得不够理想是哪里忽视了,哪些地方还需要多注意,更加努力,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并且,孩子能够感受到,如果自己需要帮助,可以找爸爸妈妈,他们会帮助自己一起解决。

家长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做法发生变化,孩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会随之变化。此时,考试分数不再是我们唯一关注的重点,孩子也开始主动思考自己的失误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如果家长能够长期用这样的方式跟孩子沟通,那么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任何问题和挑战时,就都会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

强调努力,而不是天赋

还是针对上面的案例,那位妈妈可以指着试卷上的一个错题,这样跟孩子说:“我看到,这道题你没有写对。如果要掌握这个知识点,你可以怎么做呢?多练习几遍,会不会对你有帮助呢?”如果孩子通过练习把题做对了,家长就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你通过练习把这些错误全部改过来了,所以你熟练掌握了这道题,下次再有同样的题型,你就知道怎么解答了。”

当你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时,孩子就会觉得,题目做对或者做错,跟自己是否聪明没有关系,而是跟自己的努力程度相关。通过努力,孩子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本身的愉悦。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熟能生巧的思想认识,开始变得勇于迎接挑战,并且变得越来越具备成长型思维的特征,学习内驱力也会越来越强。

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智力拼图实验,测试向孩子“强调天赋”和“强调努力”分别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中,研究人员先通过简单的智力拼图的方式对所有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把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研究人员对其中一组孩子说:“你们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们很聪明。”对另外一组孩子则说:“我看到刚才你们刻苦努力,表现得很出色。”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其中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以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一种测试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测试跟上一轮类似。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努力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但两组孩子对失败的反应差异巨大:那些曾经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积极开动脑筋,想尽各种方法解决难题;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在测试中一直表现得很紧张,时不时地抓耳挠腮,做不出题时显得十分沮丧。最后,研究人员对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由此可知,当你跟孩子强调天赋时,孩子就会认为,能力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从而逐渐形成固定型思维,未曾尝试就早早地放弃了努力。如果你跟孩子强调努力,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从而逐渐形成成长型思维,尽最大努力学习,获得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跟孩子说话的方式,那些轻易说出口的话,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正确地夸孩子,少说“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你太有天赋了”之类的话,而是多用“你通过……所以……”这个句式,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获得成长的结果。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也许是因为通过“贴标签”来判断、评价一个孩子太容易了,所以任何时候你都可能不假思索地就给孩子贴上“标签”。在上述案例中,那位妈妈在面对孩子考试不及格时,就很粗暴地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例如“你可真笨”。此外,家长给孩子贴标签,其实是为自己纠正不了孩子的行为找个借口——“这件事情我没办法,孩子性格就那样,改不了”。可是对孩子来说,贴标签会让他将一种行为转变成一种身份。例如,“我很聪明,即使我不努力,也能轻易地把这些东西学好”,或者,“我没做对这道题,我就是个笨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行为,比如看到小朋友不愿意跟人打招呼,就说他们胆小、害羞;见到小朋友逢人便打招呼,就说他们自来熟、话多;看到一个每次考试都不及格的孩子,就说他笨;看到孩子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就说他聪明,等等。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应该把对孩子行为的评判跟对孩子本身的评价区别开。也就是说,评判是对事不对人的。在遇到挑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说“在……这件事情上,是因为……还需要加强”,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个标签,这一点很重要。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件事情本身。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在成绩没有提升这件事情上,是因为……还需要加强,如果你需要帮助,你可以找爸爸妈妈,我们就在这里,愿意陪你一起练习。”而不是说他笨、不努力。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要坦诚地指出孩子的问题所在,并且想办法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切勿让孩子觉得,是孩子自己的能力不足,才导致没有做成某件事情,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他只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相反,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千万不要简单地表扬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因为这样简单地给孩子贴标签,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是天赋让他顺利地做成了某一件事,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作为家长,要始终鼓励孩子,始终以挑战的思维引导孩子。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一旦形成,就会激发内驱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孩子的未来就会拥有无限可能。

本章重要工具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三个方法:

1 调整自身思维方式,认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 强调努力,而不是天赋。

3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三个句式:

1 “我看到……”

2 “你通过……所以……”

3 “在……这件事情上,是因为……还需要加强。”


使用场景:当孩子学习、做事没有动力,遇到挑战容易放弃,或者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不相信自己能达成更高的目标时,可以用这些工具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

注意:在鼓励孩子时,描述孩子的行为细节,而不是评价结果。跟孩子强调努力,而不是天赋。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关注事情和行为,不评价孩子的本质。当孩子感觉不够自信时,陪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能让孩子学到什么: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获得成功。即使现在还无法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但只要舍得付出,动脑筋、想办法,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本章小练习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和孩子一起找一件他感觉最成功或者最失败的事情,让孩子陈述这件事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如果失败了,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某方面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如果成功了,是否还可以挑战更有难度的事情,怎样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成功?通过了解孩子对失败和成功的看法,以及以后是否在思维和行为方面有新的改进,就可以判断孩子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那么家长在接下来的教育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运用本节中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三个方法,以及和孩子沟通的三个句型,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学习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