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健康医疗实用大百科
- 张彩山
- 3980字
- 2021-04-01 23:21:25
正确解读健康检查结果
正确认识正常值或参考值
做完健康检查后,每位受检者都会拿到一个总检查报告单,其上附有检查项目的正常值或参考值。作为一个“外行”(非医学专业人士),该如何去认识、理解报告单上的正常值或参考值呢?
正常值或参考值,几乎没有一个具体的、绝对化的标准。所谓的正常值或参考值,几乎没有一个具体的、绝对化的标准,而有一定浮动范围的标准(因为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是医学界通过对若干正常人的统计,得出的绝大多数正常人(97%左右)的数据。如以反映肾功能的血肌酐为例,正常值或参考值范围是44~133微摩尔/升,这就是说正常人群血肌酐值绝大多数都分布在44~133微摩尔/升。如果你的血肌酐化验结果是150,则表示你的肾功能可能有问题;如果你的血肌酐值是60,则说明你的肾功能是正常的。
正常值或参考值因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异。一男一女去检查身体,检查的都是同一部位,检查的数值也有很大的偏差,但报告单上却清楚地写着正常。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医生弄错了吗?当然不是,因为男女身体的差异,其参考范围是大不一样的。如男女血尿酸的正常参考值之间的差距多达100微摩尔/升,男性的正常参考值为268~488微摩尔/升,女性的正常参考值为178~387微摩尔/升。由于年龄不同,其正常参考值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如果用同一个正常值或参考值去判断,往往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影响临床诊断。如青少年儿童的碱性磷酸酶水平通常高于成年人,3岁以下儿童血液中的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数量与成年人血液中的含量相差也很大。
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正常值或参考值,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有些受检者可能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通过对多家医院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判断自己是否健康,或者“检验”一下哪家医院的结果更为准确。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些检查结果在这家医院是正常的,可到了另一家医院却变成不正常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虽然每家医院做同一种项目的检查,但由于每家医院采用的试剂、仪器、测定方法等可能存在不同,这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同的检查结果。此外,由于受检者自身的原因(如是否按照体检须知做了相应准备),以及不同医院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高低、医疗作风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在不同医院检查同一项目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因而,不应把各医院之间的正常值或参考值进行简单、机械的对照,从而得出一个所谓的“科学”结果,那是非常不科学的。
几乎每一个检查项目都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严格地说,几乎每一个检查项目都不是简单的特指某一种疾病,也即受检者某一项检查的结果不在正常值或参考值范围之内,并不仅是指所检查对象存在疾病因子,而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如进行血糖检查时,血糖过高,除了最常见的糖尿病可能导致血糖过高外,胰高血糖素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血糖升高;血糖过低,一般是由肝脏疾病引起,但过多服用胰岛素、降压药,以及检查前做过剧烈运动、营养不良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受检者血糖过低。再如,做尿液常规检查时,尿中红细胞增多,主要是由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引起,但急性膀胱炎、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也能引起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
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检查完毕后,各项检查化验值均在正常值或参考值范围之内,并不说明身体就完全是健康的。因为任何一种检查都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其中既有人体状况动态变化的因素,也有检测设备和技术敏感性问题。这就可能导致一些误差,如一些恶性肿瘤,在其早期不用较为先进的仪器是很难将其准确检测出来的。如果某项检测结果不在正常值或参考值范围之内,受检者也不必悲观失望,一方面可以要求再检查一次,另一方面可以请求医生结合自己其他项目的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进而得出准确结果。而且,换个角度看,即使身体某一部位存在问题,现在已被及时发现,你就可以及时治疗,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解读化验单上“阴性”“阳性”,及一些符号的意义。每位去医院做过健康检查或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医生为我们检查完毕后,往往会给我们一个检查报告。每组检查报告后面或写有正常、异常,或写有阴性、阳性,再或是标有一些符号、字母,如“↑”,“↓”,“H”,“HIGH”,“L”,“LOW”,“<”,“>”等。
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士的普通人来说,理解“正常”“异常”,是没有问题的,它主要是说明受检部位的功能情况。而面对各种符号、字母,可能就会如堕雾里了。其实这些没有我们想象中得那么难理解,它们也是一些基本的医学检查术语。
在医学上,检验结果分为定量结果和定性结果这样两大类。所谓定量结果,是指检查报告的结果以一个具体的数值出现,在具体数值后面还会有箭头提示。“↓”表示低于参考范围下限,“↑”表示高于参考范围上限。一般来说,在每一组定性检查结果的后面,还附有正常值的参考范围,受检者在阅读时可参照正常值的参考范围确定检验结果正常与否;所谓定性,也即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其结果通常以“阴性”和“阳性”形式报告。有些时候,“阴性”和“阳性”也用“-”和“+”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并不代表阳性结果的强弱,“-”也不代表阴性结果的强弱,“+”和“-”仅是代表一个定性的概念。在一些情况中,“+”的多少也反映一个半定量的结果。如在粪便常规检查中,化验单上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白细胞+++”,这表示“+”数量与经过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白细胞数成正比。
在用先进的自动化检查仪器检查身体后,受检者得到的报告单上的数据后面往往会有“H”,“HIGH”,“L”,“LOW”,“<”,“>”等字符,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字符的意思也非常简单,其中“H”,“HIGH”,“>”,表示受检部位的数值高于正常参考值;“L”,“LOW”,“<”,表示受检部位的数值低于正常参考值。
一般来说,无论是“阴性”也好,“阳性”也罢,再或是“H”,“HIGH”,“L”,“LOW”,“<”,“>”等符号,都是仅供医生或专业人员参考的,并非确有临床意义。
认识化验单上的计量单位。一般来说,化验的项目不同,其计量单位也是大相径庭的。概括起来说,现行的计量单位包括质量浓度单位和法定计量单位。前一个是以前常使用的习惯单位;后一个是由国家推选的、以物质浓度为基础的国际单位制(又称SI)。
目前,这两种计量单位都在被各大医院使用,这也是很多人在去医院做健康检查时,为什么有时同一检查项目会有两个不同数值和不同单位的原因。为了方便受检者对比检查结果,医学界推出了传统单位与国际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公式:SI制参考值÷换算系数=传统单位参考值;传统单位参考值×换算系数=SI制参考值。
计量的单位主要分为毫克/分升和毫摩尔/升,在统计血液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糖、尿素氮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等时,通常都是毫摩尔/升为计量单位。
此外,根据检查项目的不同,除了毫克/分升和毫摩尔/升外,还有下列这些计量单位:
检查耳朵时,通常以分贝(dB)作为计量单位。医学上把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的称为全聋;听力损失在60~90分贝的称为重度耳聋;听力损失在30~60分贝的称为中度耳聋;听力损失在10~30分贝的称为轻度耳聋。
检查血压时,通常有两种计量单位:千帕(kPa)和毫米汞柱(mmHg)。两者之间的换算为:1KPa=7.5 mmHg。1999年我国高血压联盟公布了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其具体规定如下:
·理想血压:收缩压<16.0千帕(120毫米汞柱)。舒张压<10.7千帕(80毫米汞柱)。
·正常血压:收缩压<17.3千帕(130毫米汞柱)。舒张压<11.3千帕(85毫米汞柱)。
·正常高值:收缩压17.3~18.5千帕(12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11.3~11.9千帕(80~89毫米汞柱)。
·高血压:收缩压≥18.7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8.7~21.2千帕(140~159毫米)汞柱。舒张压12.0~13.2千帕(90~99毫米)汞柱。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21.3~23.9千帕(160~179毫米汞柱)。舒张压13.3~14.5千帕(100~109毫米汞柱)。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24.0千帕(180毫米汞柱)。舒张压≥14.7千帕(110毫米汞柱)。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8.7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
由上表可知,血压在17.3/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以内就为正常,最为理想的血压是16.0/10.7千帕(120/80毫米汞柱)。如果血压低于8.0千帕(60毫米汞柱),在医学上被称为低血压,主要见于休克、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波动性,一天之中有两个高峰:8~10时;16~18时,夜间血压低于白天血压。
检查脉搏时,通常以次/分为计量单位,即1分钟内脉搏搏动的次数。脉搏的搏动次数受年龄、性别、运动和情绪的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脉搏搏动次数要高于成年人,女性的脉搏搏动要高于成年人,老年人的脉搏搏动次数要低于青年、中年人。婴儿的脉搏搏动次数在110~130次/分均为正常。正常情况下,婴儿的脉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到6~7岁时会降为90次/分。成年男性正常脉搏搏动次数是60~80次/分;成年女性正常脉搏搏动次数是70~90次/分;老年人的正常脉搏次数应为55~65次/分。
检查心率、呼吸频率时,像检查脉搏一样,通常也以次/分为计量单位。所谓心率,即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是60~100次/分,老人的心率是45~70次/分;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16~20次/分,婴儿的呼吸频率较快,大约为45次/分。
体温检查时,通常以摄氏度作为计量单位。人体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具体温度,而存在1℃左右的波动范围。人体各个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也存在着差异。正常人口温为36.2~37.2℃,腋温较口温低0.5℃,肛温较口温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傍晚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另外,小儿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体温略低于成年人,女性体温一般较男性高0.3℃左右。如果体温在37.4~38℃之间,就属于低热,又称低热;如体温在39℃以上,就属于高热,又称高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