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翻译与社会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翻译活动只存在于多民族多语言的开放社会,存在于经济、教育、文化进步的国家,存在于国与国交往频繁的世界。具体的翻译工作有时可以由个人在书斋中去做,但是离开那样的外部条件,翻译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中国具有多元的地理、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环境,原始的华夏民族共同体包括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落集团,中原的汉族与边疆的少数民族曾经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由于相互沟通和学习的需要,历史上很早就设置了译官,周朝每7年就要对诸侯各邦的“象胥”进行集中培训,汉朝与西域城邦部落交往时专设译长为其官员服务。两汉的大鸿胪,唐宋的鸿胪寺,元朝的会同馆,明朝的主客清吏司和清朝的会同四译馆,都是主管外事和翻译的机构。元朝的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明朝的四夷馆,清朝的四译馆、同文馆和译学馆,都是培养译员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