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人屠高卿

完成所有仪式那一刻,整个孝陵内万余名臣民山呼万岁,声浪响彻云霄。

朱由崧陡然高举一掌,全场瞬间闭嘴噤声。

众人皆心领神会,都知道福王定有重要事情宣布。

“朕朱由崧代天牧民,奉天宣旨,即日起大赦天下!

国号仍用大明,明年正月开始,改元弘光!”

在群众狂欢的对比下,一众大臣却个个面色如土,如丧考妣。

“这陛下简直肆意妄为?年号未经任何朝议讨论,怎能擅自决定为弘光?”

这一届弘光朝廷大臣,委实难当,他们预想过福王会跋扈专断,但没料到如此乖张跳脱。

不对,既然已经完成登基典礼,从此往后不能再叫福王,而是弘光皇帝。

“改元弘光,是因为朕已经得到太祖高皇帝首肯!”朱由崧继续加码。

场面再度陷入失控,高弘基等大臣都愁眉深锁,觉得皇上操之过急。

这种话岂能随便说?

且不论此事无从验证,而是日后但凡遭遇天灾,那是否自打嘴巴?

届时他弘光帝,就浑身上下全是弱点,可能被群臣逼迫颁布罪己诏,然后威望扫地,于统治大为不利。

为何汉武帝如此抗拒罪己诏?

就因为他作为董仲舒革新儒学后的第一任天子,是神权加身的第一人,不愿天子尊严受损。

假设皇帝登基之初,都是权力最巅峰时期。

亲政以后采取扣分制,每做错一件事就会扣若干分,没有下限,可以一直往下扣。

这种扣分制的成绩表,体现在死后的谥号和庙号上。

但弘光帝语不惊人死不休:“太祖高皇帝告诉朕,就在今年的八月初一。

“天医节”当日,我大明太祖将乘六龙以御天,展现天龙噬日。”

朱由崧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口,不知为何这群大臣就是要大惊小怪。

———《周易·乾》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相传黄帝在八月初一向岐伯请教医学问题并制定了《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天医节”。

特别在山东,民间在当天会收集露水和以天灸治病的习俗。

所以一提到天医节,山东东昌府堂邑县出身的张凤翔就忍俊不禁。

朱由崧留意到张凤翔在强忍笑意,不禁怒了,此人一而再,再而三挑战他的底线。

便厉声问道:“张卿有话不妨直说。”

张凤翔没想到皇上一直留着他,措不及防就跪下。

朱由崧厉色如箭射去,他这才想起弘光帝下过旨意,不准跪而论道。

只能站起身道:“臣乃东昌府堂邑人,想起如今山东沦丧敌手,不知今年天医节能否回乡过节。”

这就是杀人诛心之言!

张凤翔心中清楚,以如今朝廷的实力,别说收复山东,就是守住南京城都很悬。

他是知情的,左良玉十万大军此时正在崭州集结。

如果不能在长江拦截,那必然会被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朱由崧冷笑道,如今已经五月,连多尔衮和李自成自己都不知道吴三桂会突然连续三次反叛,让鞑清捡到胜利果实。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吴三桂考虑到保护家属的需要,准备先归顺大顺政权,是为一反。

当吴三桂得知父亲吴襄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拷打,家产被抄,爱妾陈圆圆被夺,反李归清,是为二反。

四月底山海关战役爆发,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大败大顺军,当时南明朝廷知道后,五月派人前往辽东,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但不久后吴三桂就剃发降清,是为三反。

反正他弘光帝登基后这几个月,大明朝廷得到最为难得的安全期。

闯贼和鞑清,忙于争夺河北至山海关一带利益,无暇南顾。

山东几乎不设防,清军当时也不敢孤军深入,最后多尔衮在投降的明臣接连不断请求招抚山东的请求下,才安排少量汉兵到山东。

而这消息出自《顺治元年八月吏曹奏章》,明确提到:“八月初二日,清招抚山东、河南等处右侍郎王鳖永报告:招抚两河事本官一力承担。直到八月十三日,多尔衮才令指批准。”

————见罗振玉《清初史料从编》

所以朱由崧很有信心,他坚信可以在八月重返山东。

“张卿是对朕没信心,还是对太祖高皇帝没信心?

朕相信天命在我,八月初一,我大明将士必会重返山东,如违此誓,便如此玉。”

朱由崧从一个宦官手上抢来一柄玉如意,毫不犹豫,奋力砸于地上,瞬间化作玉碎。

张凤翔根本不信,但也不好反驳。

只能阴阳怪气地说期待快点到八月初一,就算身死也心甘情愿之类的话。

朱由崧这才想起,此前已经吩咐过徐弘基要将张凤翔一家灭门。

既然张凤翔有所求,自然要满足他,让他死得瞑目,多活几个月。

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这天,弘光帝以高祖之名,在南京孝陵之外,立下大明天子大宏愿。

诸多官员皆拭目以待,但也有不少人在等着看弘光帝笑话。

在这些人眼中,无论是日食,还是收复山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认为大明最好下场,就是像东晋和南宋一样,偏安数百年。

然后等待皇朝大限来临,重换天地、再造明日。

只是他们根本没想过,这个朱由崧和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同。

只有一个人相信弘光帝可以收复山东,他就是户部尚书高弘基。

登基典礼结束后,朱由崧在韩赞周引领下,回到南京内皇城,也就是南京紫禁城。

官员们都散去后,高弘基一直默默跟着。

“高卿家有何要事?”朱由崧觉得很奇怪。

高弘基是个老成持重,不苟言笑的人:“敢问陛下,方才所言收复山东是真有所图,还是随口......”

高弘图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再多说两句就犯下欺君大罪。

这是臣子劝诫皇帝的应有表现,更高端的会更婉转,让皇帝被劝谏的同时如沐春风。

但是高弘基风格本就不如此,他为人比较直接。

朱由崧不假思索,“当然是真,连你都想学张凤翔?”

“不然,收复北地一直都是臣的梦想,做梦都在想。

只是不知陛下计划如何收复大明江山?”高弘基追问道。

“此事,朕自有计较,等日后你定然会知道。”

朱由崧不想一直扮演先知,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高弘基一脸失望,继续问道:“北伐军队需要多少?所费钱粮几何?随行官员安排何人?陛下都没想过?”

朱由崧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些他真没有想过。

因为他只知道历史大概的发展脉络,但你要他亲自下场巨细无遗地微操办,就是强人所难。

只能硬着头皮解释道:“这些事待日后组建新内阁后,再由尔等大臣商议便是。”

高弘基好像陷入魔怔,继续问道:“方今国库几何?太仓存粮几何?武库军备怎样?卫兵数量若干?请问陛下是否知道?”

韩赞周看高弘基越问越过份,他害怕弘光帝会生气,连忙解释道:“陛下方才登基,正是万千头绪理不尽,不如明日再议吧。”

“闭嘴!太监不准干政,你是明知故犯!

陛下不愿意回答臣,大可以责令我致仕,但今天我必须问清楚。”

高弘基大声喝骂韩赞周。

朱由崧发现高弘基动了真怒,他骂人的时候嘴角都在颤抖。

这是因为朱由崧杀伐果断之名,在淮安之乱后被广为流传,高弘基怎么可能不害怕。

韩赞周被高弘基一顿臭骂后,也不好继续为他开脱,白费他一番好意,弓着身子往后退去。

朱由崧决定安抚他,牵着他的手走出宫殿,也没让太监伺候,韩赞周知道弘光帝不想被人听到两人对话,所以只是远远跟着,保持距离。

对于牵手这个动作,就算放在古代也是相当炸裂。

但意义和现代的男男乐不一样,在古代被皇帝牵着手,是一个十分亲密的举动,代表君臣合作无间、君臣相知。

“陛下,臣不该如此莽撞。”

高弘基有些内疚,他知道这许多事情不是一个藩王该知道的。

“为何要道歉?朕的确有错,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今天的确是朕孟浪。”

朱由崧以前还有游戏人间的心态,连番顺利,让他忘记这里是真实世界。

而大明也不一款皇帝后宫游戏,而是有一亿多人努力生活的国家。

稍有不慎,就会重演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甚至更可怕的报复。

高弘基也皱眉道,“陛下,臣要死谏!”

朱由崧赶忙扶起,连声安抚,劝其不要老提个“死”字。

“臣乞请陛下将今日出席登基礼的所有大臣和士民万余人全部处死!”

高弘基长跪不起,死活拉不起来。

“臣已经出席人员登记做册,只要有一人未死,将来都会危及我大明根基,包括臣在内,全部都必须要死。”高弘基还在坚持。

朱由崧被他这一通操作,惊得瞠目结舌,没想到高弘基忠厚的五官下,竟然埋藏一个万人屠的灵魂。

“高卿家,你莫非和吕大器一样疯了不成?”朱由崧试探问道。

这群大臣真可怜,一个接着一个发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