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产品心理学的价值

为什么要学习产品心理学?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是本节将要深入讨论的话题。综合分析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特点,可以把产品心理学的价值归纳为如下三方面:理论指导价值、实践应用价值、人才培养价值。

1.理论指导价值

从互联网产品经理理论知识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在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细分的产品理论知识框架体系。当前,从产品工具书籍到B端和C端产品细分培养指南,再到各种产品思维速成方法论,都在为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作为把产品设计和心理学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产品心理学理应成为产品经理知识框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产品理论知识相比,产品心理学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产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用户心理的学科,相对来说,业界缺乏针对用户心理的研究内容。同时,它也是第一门将心理学和产品设计相融合的学科。其次,产品心理学不仅揭示了心理学现象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还指导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心理学知识。最后,通过学习产品心理学,产品从业人员还可以养成了解用户心理的思维方式。

当前许多产品学者正在为产品心理学领域辛勤耕耘,为其添砖加瓦。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形成产品经理知识框架中缺少的产品心理学知识体系。

2.实践应用价值

在产品设计中,产品心理学的运用无处不在,小到一个气泡提示设计,大到一个产品解决方案设计,都隐藏着产品心理学,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介绍。

(1)删繁就简——最复杂的产品简单化

产品设计应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通常被称为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个原理的核心原则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不要浪费更多的东西去做一些用更少的东西就能完成的事情”。用产品经理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说,就是“如果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相同的设计目标,那么就应该选择最简单的设计方式”。

案例解读:百度、360、搜狗是国内的三大主流搜索引擎,为什么如此浩瀚的互联网信息搜索平台,只提供一个简单的搜索入口?这正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实际应用:少即是多。这种最复杂的产品简单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抑制用户容易转移注意力的习惯心理。

(2)渴望沟通——社交在产品设计中的泛滥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孤独是人的一种心理表现。人们渴望社交,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沟通。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各种互联网社交软件得以发展壮大。

案例解读:在电商产品中,用户评论的设计解决的是一种认同或者产品购买确定性的补充心理;在社交产品中,熟人或者陌生人社交解决的是一种在孤独、寂寞时渴望有人聊天的心理;而职场产品的设计解决的是一种职场社交的需要,即在同类的职场人中找到确定的职场信息的心理。

(3)营造故事——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讲故事是传播知识的最佳途径。通过将知识故事化,可以使枯燥乏味、高深难懂的知识体系变得简单易懂、易于传播。例如,“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都是通过故事化的方式,成功地传播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

案例解读:一般企业官网都会设计合作伙伴版块,这种设计的目的其实就是制造故事。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些故事情节,引发情感共鸣。

(4)烘托氛围——用音乐打动人

在产品设计中,植入音乐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音乐不仅可以营造氛围和增强品牌形象,还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产品。此外,音乐还可以为产品增添一些趣味性和个性化。通过植入不同的音乐,产品可以适应不同的用户和场景,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价值。

案例解读: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丰富的音乐设计。通过音乐设计,可以调动用户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做到情景交融。

3.人才培养价值

从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来看,当前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是不够完整的,尤其是关于产品设计中用户同理心的思考。基于此,产品心理学试图把思考用户的心理变化及一般行为规律提升到产品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高度,旨在帮助产品经理了解用户的心理变化过程。

产品经理在学习产品设计时,通常包括两部分实践:第一部分是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如何设计原型,如何撰写需求文档,如何开评审会议,如何做项目管理,如何落地运营推广,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产品复盘;第二部分是学习商业模式,搭建业务模型,进行用户调研和市场调研,以及跟踪竞争对手产品。

在这两部分实践中,虽然提到用户调研,但用户的心理活动及一般行为规律是怎样的,大部分产品经理在实际的用户调研过程中很少涉及,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经理的主观判断、设计习惯及模仿抄袭占据绝大部分,而对于用户心理变化过程的思考不多,甚至不重视。

因此,产品心理学的价值还包括人才培养价值,为产品设计人员学习并掌握产品心理学知识,以及把产品心理学常识应用到实际的产品设计中贡献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