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重要性

这种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市场及其与国家的关系,因为当今时代世界市场经济对国际关系的意义愈来愈重要;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经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也是内部与外部市场力量的适当作用。如同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其关于现代社会变革的经典研究中所说的:

(现代经济与政治)体系的发源地是自动调节的市场。正是这种变革,产生了特殊的文明。金本位只不过表现了把国内市场体系扩展到国际领域的一种努力,实力平衡体系是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之上,并部分地通过金本位而运行的超级结构;自由国家本身则是自动调节的市场的产物。19世纪(以及当今时代)组织结构体系的关键,就是控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Polanyi,1957,p.3)

另一方面,卡尔·马克思则强调资本主义或生产的资本主义模式是现代世界的创造者和唯一特征。如同马克思以及他的合作者恩格斯所定义的(对此我也表示接受),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自由的或雇佣劳动力的存在以及对利润和资本积累的追求。这些特征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动力,而资本主义体系的这种动力特性,又依次变革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同戈登·克雷格(Gordon Craig)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的革命性质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财富积累的本能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这样一个事实;正是对财富的渴望与经济制度相结合,才改变了地球的面貌(Craig,1982,pp.105—106)。

这种对资本主义动力的性质及作用的特性分析,的确很精辟;资本主义贪得无厌的进取精神确实使市场体系变得生气勃勃(Heilbroner,1985)。不过也正是市场第一次释放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并为资本主义开通了渠道。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关系和政治体系施加影响。但也正是市场和交换把经济世界联系在一起,尽管人们尚无法讲出一种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模式。虽然出现了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生产和财政还是以国家为基础的;虽然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在逐渐发展,但几国经济紧密结合地进入世界经济仍然还是凤毛麟角。进一步看,20世纪末期,社会主义或非市场国家在逐步加入世界市场经济,世界市场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体系,而是远要比资本主义体系本身大得多。

精确地说,资本主义体系的动力特性在于:它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它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竞争摈除了低效,而促进高效与创新,竞争同样鼓励理性。没有市场,资本主义就会失去创造力与活力(Mcneill,1982)。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突出特征,如同马克思主义学者们所定义的,是鼓励市场竞争,离开了这一条,它就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有了市场,甚至社会主义或国有化公司也必须为赢利和竞争而奋斗。社会主义的出现没有必要改变这种动力特性,只要市场竞争或与其相类似的东西依然存在。如同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所阐明的:“自由市场的运用与私有制生产关系并无本质的联系。”(Rawls,1971,p.271)资本主义同市场交换体系并非必然联系在一起。

这样,“市场”的概念要远比“资本主义”的概念广泛得多。市场的本质,以后我还要详细加以定义,是相对价格在分配决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资本主义的本质,如同前面已经注意到的,是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和自由劳动力的存在。从理论上讲,如同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所想象的那样,市场体系可由公共行动主体和无自由的劳动力组成。最近,国家与公共行动主体在市场中所起作用的逐渐增强,已产生了一种公共与私有企业相混合的经济。但是实际上,已经产生了把市场体系同国际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倾向。

总之,虽然市场交换体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联系是密切的,但这两个概念不一样——尽管有时本书对它们的用法是互换的。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实在是太模糊了,因为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种以不同方式运行的资本主义。法国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吗?它的金融部门的90%和很大部分的重工业实行了国有化,并掌握在国家手中。怎样看待日本的资本主义呢?其国家的中心作用是指导经济。当代世界主要是由混合经济所组成的,这些混合经济在国际上又被迫进行着相互竞争。

也有一些学者把工业主义、工业社会和(或)科技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特征。5很明显,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对现代世界的繁荣昌盛和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无法将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出现简单解释为对市场力量的反应,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17、18世纪的科学突破为现代工业和技术奠定了基础,这对于经济动机的外在表现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是人类好奇心和寻求对宇宙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知识产物。然而,没有市场对提高效率与新产品的需要,人们对科学探索与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降低。尽管科学的进步增加了对新工业、新技术的供应,但是,还是市场产生了对技术需求的必然性。因此,市场在促进与组织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市场以及经济相互依存对国际关系的潜在意义上。

市场或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是极为含混不清的,其定义五花八门6,本书中采用的关于经济相互依存的定义,是理查德·库珀所欣赏的牛津英语辞典中的定义,即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事实与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Cooper,1985,p.1196)。此外,如同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Keohane and Nye,1977)已经注意到的,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归类于一种实力关系,也就是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1945)所说的那样脆弱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的相互依存也可意味着敏感性的相互依存,即不同国家市场在价格与数量上的变化会互相感化。

虽然从理论上区分这个术语的不同含义是很容易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并非总是如此,除非特别注明,我这里使用“相互依存”表示“相互的但又不平等的依存关系”。因此我采用经济相互依存的“事实”与“条件”的含义,而不涉及它的许多所谓的经济与政治效果。

如果以“增长的经济相互依存”来表示“一物一价定律”在起作用,即同种商品一般有同样的价格,那么,全球的相互依存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不过,由这一事实得出结论尚为时过早。本书虽然要研究国家市场与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但对所谓增长中的相互依存对国际关系的诸多影响问题还是要提出质疑。相互依存是尚待研究的一种现象,而不是对国际关系性质与动力所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