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叢子》训读及研究
- 雷欣翰撰
- 1982字
- 2023-11-23 15:06:52
刑論第四
[題解]本篇共九章,輯録孔子與時人、弟子關於刑罰的問答,是傳世文獻中罕見的孔子刑罰專論。
仲弓冉雍字仲弓,亦稱子弓。孔子弟子問古之刑教刑罰和教化與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簡省,今之刑繁。其爲教,古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書》曰:‘伯夷舜的臣子,主管典禮降典,折民維刑。’謂先禮以教之,然後維或作“繼”以刑折之使之屈服也。夫無禮則民無恥,而正之以刑,故民苟免僥倖不犯法。”
孔子適衛。衛將軍文子姬姓,名木,字彌牟móu。衛國大夫,衛靈公之孫問曰:“吾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聽理訟獄,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聽獄,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文子曰:“有罪者懼,是聽之察明察、刑之當也。無罪者恥,何也?”孔子曰:“齊之以禮,則民恥矣;齊之以刑,則民懼矣。”文子曰:“今齊之以刑,刑猶弗勝不能承擔,不夠,何禮之齊倒裝句,即爲何齊之以禮?”孔子曰:“以禮齊民,譬之於御御馬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於御則鞭也。執轡於此而動於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鞭,則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執轡,右手運策,不亦速乎?若徒只(有)轡無策,馬何懼哉?”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詩·鄭風·大叔於田》,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重視於禮而薄於刑,故民從命。今也廢禮而尚刑,故民彌越發暴。”文子曰:“吴、越之俗,無禮而亦治,何也?”孔子曰:“夫吴、越之俗,男女無别,同川而浴,民輕輕易相犯,故其刑重而不勝不足以勝其任,由無禮也;中國之教,爲外内以别男女,異器服分别器皿和服飾的等級以殊等類階層,故其民篤忠實而法效法禮教,其刑輕而勝,由有禮也。”
孔子曰:“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匱其生,飢寒切於身而不爲非者,寡矣!故古之於盜,惡wù之而不殺也。今不先其教先行教化,而一一概殺之,是以因此罰行而善不反懲罰實行了卻没有收到揚善的效果,刑張展開,指充分地實行而罪不省。夫赤子嬰兒,古書常比喻人民知慕其父母,由審知悉故也。況爲政,興其賢者而廢其不賢以化民乎!知審此二者,則上盜最大的盜先息。
《書》曰:“茲殷罰有倫倫理。”《周書·康誥》子張問曰:“何謂也?”孔子曰:“不失其理倫理之謂也。今諸侯不同德各懷異心,每君異法諸侯國的法律各不相同,折獄判決訴訟無倫,以意爲限限定、標準,是故知法之難也。”子張曰:“古之知法者與今之知法者,異乎?”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遠獄能遠離刑獄,指善用教化,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不放過犯罪的人。不失有罪,其於恕同情,寡矣!能遠於獄,其於防預防,深矣!寡恕近乎濫濫用刑罰,防深治乎本。《書》曰:‘維敬五刑,以成三德。’[13]《周書·吕刑》言敬刑認真審慎地對待刑罰所以爲德矣。”
《書》曰:“非從維從。”《周書·吕刑》孔子曰:“君子之於人也,有不語也,無不聽也,況聽訟乎?必盡其辭證詞矣。夫聽訟者,或從其情具體情況,或從其辭。辭不可從,必斷以情。《書》曰:‘人有小罪,非眚shěng悔過,乃惟終始終不改,自作不典不法,式爾以此爲法式,指故意犯罪,有厥罪小(即使)其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爲眚災反省災禍,適爾像這樣,既道極厥辜説明白他的罪狀,時通“是”,這乃不可殺。”《周書·康誥》
曾子問聽獄之術。孔子曰:“其大法有三焉:治必以寬,寬之之術歸於察,察之之術歸於義。是故聽而不寬,是亂也;寬而不察,是慢怠慢也;察而不中合乎義,是私也。私則民怨。故善聽者聽或作“言”不越辭,辭不越情,情不越義。《書》曰:‘上下比罰,無僭jiàn亂差錯辭。’《周書·吕刑》”
《書》曰:“哀敬慎重折獄。”《周書·吕刑》仲弓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古之聽訟者,察貧窮,哀孤獨及鰥、寡、老、弱、不肖没有才能而無告無處告訴、投奔者。雖得其情犯罪實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屬續。若老而刑之謂之悖悖逆,弱而刑之謂之剋kè嚴苛,不赦過謂之逆,率過以小罪謂之枳[14]。故宥yòu寬恕過、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書》曰:‘大辟死罪,疑有疑問,赦。’《周書·吕刑》又曰:‘與其殺不辜無罪(之人),寧失不經法度。“不經”指犯法(之人)。’《虞書·大禹謨》”
《書》曰:“若保赤子。”《周書·康誥》子張問曰:“聽訟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哉!古之聽訟者,惡wù其意,不惡其人,求所以生之保全罪犯的理由。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與眾共一同參與死刑儀式焉,愛民而重棄之也。今之聽訟者,不惡其意而惡其人,求所以殺殺掉罪犯的理由。是反古之道也。”
孟氏之臣叛。武伯問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做别人的臣子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狀或作“將”自反,子姑待之。”三旬,果自歸孟氏。武伯將執之,訪於夫子。夫子曰:“無也。子之於臣,禮意不至,是以去離開子。今其自反,罪以反除,又何報焉?子修禮以待之,則臣去子將安往?”武伯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