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风雨之后见彩虹
- 致良知:王阳明修身六讲
- 邵逝夫
- 2910字
- 2023-08-18 15:46:10
吕绍林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一向关注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和变化,并从中获得体悟。而我将博众科技园的核心位置划为“希望的田野”,用来种植油菜和水稻,其中的一个想法,便是让自己不要距离大自然太远。每番看着它们经历风霜雨雪、酷暑寒冬,而后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成累累硕果,我就会想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经历风雨,又何以见彩虹?
在读邵逝夫老师《致良知:王阳明修身六讲》一书时,这种感受变得益发强烈。说起来,这本书与博众有着颇为深厚的因缘。去年年底,邵老师关于《周易》的分享即将结束,我提出请他分享一下阳明学,经过思考,他便决定接下来讲一讲阳明学。为此,他撰写了系列讲义,这本书便是讲义合集。全书分为六讲,概括讲述了阳明先生由凡即圣的一生,对应阳明先生修身的六个进程:立志、龙场悟道、的见良知、事上磨炼、随顺良知与纯然良知。书中对每一个进程都作了深入细致的讲述,从中可见阳明先生的成圣之路次第谨严,步步为营。从中亦可以看到,阳明先生的形象异常鲜活,令人油然升起一股景仰之情,并将阳明先生视为人生的楷模、生命的榜样。读者也会看到,无论是立志,还是龙场悟道、的见良知,抑或是事上磨炼、随顺良知,阳明先生都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遭遇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困难与磨砺。阳明先生之所以能够成圣,绝非偶然,是他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阳明先生一生谱写了一曲风雨之后方见彩虹的生命乐章。我在读这本书时,内心中一面以阳明先生为师,向他学习“致良知”;一面思考如何在博众内部落实良知,将博众打造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博施济众”的企业。
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天理的体现。天理体现在我们身上,是我们的良知,又称作天良,或良心。随顺良知做人做事,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违背良知做事,就是没良心,严重者丧尽天良,以至天理不容。由此可见,良知离我们并不遥远,恰恰相反,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与人相处的公共准则,维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真正能够明了良知,并切实去“致良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促使我不得不思考:企业作为当今社会构成的核心组织之一,博众究竟应该如何去落实良知?
早在二〇一〇年,我便提出了博众的使命:“让我们的智慧在外太空为人类服务。”当初,这只是源于灵感的一时迸发,并没有思考得很透彻。近几年来,我对这一使命的体会日益加深,确定这一使命本源于良知,是仁、智、勇三达德的体现,并渐渐有了将之融入生命的感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饱满了起来。如果我们能一心一意去履行这一使命,便是“致良知”。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于博众而言,“让我们的智慧在外太空为人类服务”这一使命就是志。而企业之志能否成就,最终取决于企业人。企业既是企业人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也是企业人“致良知”的道场。这一点,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当我不再将博众视作枯燥单调的工作场所,而是将之视作生命成长的道场时,便自然而然以所知圣贤、伟人为人生的榜样,以良知为生命的灯塔,在企业经营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适时磨炼自己的心性。我很快就发现,经营企业即是经营人生,两者原本一体。
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曾指明修身四事,极具普适性。以我之浅见,修身四事即为“致良知”的基础工夫,我希望每一个博众人都能够切实去“致良知”,都能够在工作中、生活中落实良知,若能如此,便是在履行我们的使命。所以,我想结合自己的体悟来谈一谈修身四事——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于生命而言,立志是第一要事。没有志向,我们就会像没有灯塔指引的黑暗中的航船,必将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阳明先生指导我们立志,立必为圣人之志,立成第一等人之志。最初,我对圣贤的理解有所偏失,总认为成圣成贤是高不可攀的事,与自己无关。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明白圣贤其实就是履行了良知的人,就是活出了本然状态的人。成圣成贤,其实就是成人,成为真正的人。由此也明白了曾文正公(国藩)所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八个字的真义。于我而言,于博众人而言,当我们克除一己之私,遵循事理,真切去践行博众的使命,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求索创新精神去“为人类服务”,也就走在了成圣成贤的道路上。
立志之后,应当勤学。在修身方面,我们要向往圣先贤学习,向经典学习;在企业经营方面,则要探究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立足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痛点、难点,去探究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学会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取其优点。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往日的主观性以及个人主义,始终保持虚怀。我的体会是学习之要在明理,理明得多一分,志就会坚定一分;志坚定一分,究理就会深切一分。企业经营时刻都在遭遇种种困难和诱惑,当我们真能究明企业经营之道,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对于自身的使命也就会日益笃定,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就能够屹立不动,一如既往走下去。
勤学是为了明理,改过则是切实的修身工夫。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会犯错,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不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所谓的“聪明人”,会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错,且不说这将会对企业组织产生多大的伤害,尤其是人说了一个谎言,就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弥补,如此一来,他只能长期活在谎言之中。试想一下,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安心?这样惶惶恐恐过日子,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有了过错,不要掩饰,而是应该立即认错,及时止损。省过之时,自然要痛自责备,然而,也不可将过错长久留在心中,成为一辈子的悔恨,而是应当调整自我,重振旗鼓,活出别样的人生。曾文正公几十年如一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过错,终究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成长为一代中兴大儒,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堪为我辈榜样。
另外,责善也非常关键。所谓责善,指朋友之间以善相责。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和问题,甚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也有可能对于过错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常常会宽恕自己、原谅自己。这时就需要得到朋友的帮助和监督。这也对择友提出了要求。如果我们身边都是一些阿谀奉承、投其所好的“朋友”,不但不会以善相责,反而会刻意迎顺、粉饰太平。如此一来,过错永远是过错,无从更改。所以,应该结交一些积极向上、带有正能量,并且能够直言不讳指正过错的朋友。当然,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批评,即便是做不到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至少也要做到虚心接受,每次得到朋友的指正时,都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样,我们对待朋友,也应当如此,在他们有过错的时候,直言指正,否则便枉为朋友。
我很庆幸博众是一家拥有真正志向的企业,只要我们能够勤学、改过、责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博众将会成为一家立本于良知而焕发着勃勃生机的企业。我也有理由相信博众人能够以求索创新的精神去解决人类生存中的痛点、难点,进而推动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愿与大家一起携手共进!
邵老师嘱我谈一谈读《致良知:王阳明修身六讲》之后的感想,我的感想很多,铺陈开来说,绝非一言可尽。因此暂且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它们对我很有帮助,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〇二二年七月三日于博众科技园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