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见病临床与诊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王凯娟等主编
- 2146字
- 2023-07-27 15:55:30
4. 罕见病的流行病学
按照美国对罕见病的定义,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统计,目前已有近7000种疾病被确定为罕见病,约占人类疾病的10%,在已经发表的文献中,有近8000种疾病被称作罕见病。按照欧盟的定义,约有6%的人口罹患罕见病,即在欧洲27个国家的5亿常住人口中,约有3000万罕见病患者。
目前WHO已公布的罕见病有5000~6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美国NIH建立的罕见病研究办公室(Office of Rare Diseases Research,ORDR)数据库中包含6800多种罕见病;欧盟的Orphnet数据库公布了5781种罕见病,其中1500多种罕见病在欧洲的患病率已有统计数字报道。每周大约在医学文献上出现5种新的罕见病报道。据统计,80%的罕见病为罕见遗传性疾病,还包含有部分传染病、自身免疫病等。多数罕见性遗传病为单个基因突变导致,其中有2000多种罕见疾病已找到相关致病基因。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罕见病防治,2008年起政府对罕见病防治越来越重视。2010年5月17日,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中国罕见病定义专家研讨会,邀请了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专家以及在罕见病研究领域涉猎较深的权威临床专家20余名,与会专家经过讨论,对中国的罕见病定义达成共识:患病率低于1/500 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 000的疾病可以称为中国的罕见病。按照这个定义,以中国约14亿人口为基数计算,每种罕见病的患病人数约为2800人,以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约6000种罕见病为基数,则中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为1680万。相对于欧洲约3000万人的罕见病患者,这个估算数字是很保守的,但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我国发病率比较明确的遗传性罕见病:①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在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发生率为1/11 144,但各地区差别较大,具有南方低北方高的趋势。甘肃兰州地区新生儿筛查结果显示,PKU发病率达7.7/10 000,为国内最高。②地中海贫血:主要发生在南方,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最高。③血友病:甲型血友病发病率为(0.3~0.4)/10 000,乙型血友病发病率为(0.1~0.15)/10 000。
病因 根据病因,罕见病可以粗略地分为遗传性罕见病和非遗传性罕见病。
约有80%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因此,罕见病一般指“罕见性遗传病”。一般认为罕见性遗传病源自人的基因缺陷,在人体的2.5万组基因中,平均每个人都有5~10个基因存在缺陷,当配偶双方基因缺损的部分产生碰撞时,罕见病就会发生。部分单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的病因是明确的,其中有2000多种单个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病已找到了致病基因,但大多数多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的病因未明。
约20%的非遗传性罕见病由细菌、病毒、过敏原或化学制品、放射性物质、自身免疫病等所致,但是许多后天因素所致的罕见病的真正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疾病分布 罕见病患病率通常为0.01%~0.05%,约有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新生儿和婴儿中发病率为3%~4%,50%的疾病在成人期显现。
罕见病的疾病负担 罕见病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给社会也造成巨大的负担,仅有约1%的罕见病有有效治疗药物,30%的罕见病患者平均预期寿命低于5年。
就罕见病的疾病负担、病程和远期预后来说,相关指标与数据的选择与收集相当困难。首先,对于疾病没有合适的分类和编码,在出现罕见病的情况下往往无法登记。尽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可能涉及了比较出名的罕见病,如地中海贫血、囊性纤维化及血友病等,但还是有很多种罕见病药物没有出现在药物注册表和数据库中,它们往往被聚集在一个比较大的分类水平,如内分泌代谢紊乱。其次,缺乏合适的生物化学及基因诊断的数据,总的来说,量化疾病负担的指标如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对于罕见病不是非常有效,罕见病的低流行趋势使得采用DALY、QALY指标量化疾病负担时,其疾病负担往往排在最底部。
罕见病的认知程度 由于罕见病每个病种患病人数相对较少,造成医务界和全社会对其了解较少,对于很多的罕见病缺乏有效信息,许多临床医生并不熟悉罕见病的症状和体征,也没有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对罕见病的发病原因知之甚少,容易导致忽视,多数患者很难被诊断和治疗。罕见病范围及诊疗规范等标准尚未界定和制定,在此情况下,诊断可能会出现问题,相应地其有效性、编码、重现性都存在问题,使得患者筛查、治疗困难。
大多医疗机构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罕见病相关专科,许多儿童期发病的遗传性疾病一般在儿科进行诊治,成年期发病的遗传性疾病则在该病种所属科室诊治。但对于大多数罕见病,不仅患者不知道应该到哪个科室就诊,就连医务人员也不知道应该将其归入哪个科室诊治。相当多的医院也缺乏必要的罕见病检测设备,造成大多数罕见病患者被长期漏诊、误诊,无法确诊。罕见病漏诊率高、确诊困难。我国30%以上罕见病患者要看5~10个医生,44%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从最初症状显现到最后确诊需要5~30年时间,75%的患者治疗方案不正确、不规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国内大部分地区公众对罕见病认知度也普遍较低,加上陈旧观念的误导,导致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饱受歧视与不平等待遇,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巨大的实际困难,这一情况也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加大公众对罕见疾病正确认知的宣传,教育系统中也应将罕见疾病的常识性知识列入自然知识课程中。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了公众对罕见疾病的误解和歧视,才能使这个群体真正融入和谐的社会大家庭,进而发挥罕见病患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