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孟子·告子上》篇中告子说: “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也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二者都是说饮食和男女之事乃人的本能。男女之事姑且不提,这里只说饮食之事。

谁都知道,人一天不吃,就会饥肠辘辘; 几天不吃,就会一命呜呼。无怪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针见血地指出: “民以食为天。” “天”在这里有 “头等大事”的含义,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自古以来,平民百姓没多少文化,就认这硬道理。因此,在中国社会,人们见面打招呼就问: “吃了吗?”寥寥几字,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在物质不够发达的时代,人们不喜欢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吃每天不可缺少,填饱肚子才是最实际的事情。这是百姓的切身感受,也是圣哲的肺腑之言。墨子反对音乐,就是觉得在一个饭都吃不饱的社会,去欣赏音乐,未免太奢侈了。老子也有同感,其所著《道德经》第十二章认为 “五音令人耳聋 ……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大意是说 “嘈杂的音乐声,让人听觉受不了……圣人治理天下,只求填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的快乐”。《庄子·马蹄》篇建构的愿景就是 “含着满嘴的食物玩耍,挺着圆鼓鼓的肚子游荡”。由此可见,吃饭之事,意义大矣!

整体来说,吃饭既简单又复杂。它牵涉四个层次,一是填饱肚子,二是品尝美味,此二者属于形而下的阶段。三是产生审美怡悦,四是体悟治国之道,此二者属于形而上的阶段。诸君如不信,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俗话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道理谁都懂,就不用在下赘言了,姑且留些笔墨,来说说其他三个层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改善,吃饭就不仅是为了果腹,它也是一种感官享受,这就进入了吃饭的第二个层次。《孟子·告子上》篇说: 鱼是我想吃的,熊掌也是我想吃的。圣人都爱美食,我等凡人岂能例外。试想一下,当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齐齐摆在面前,我们是不是腹中馋虫蠢动,巴不得风卷残云、饱食一顿呢? 有时,即使看着他人大快朵颐,我们的味蕾也不禁受到刺激,跃跃欲试。品尝美味,真是挡不住的诱惑。当然,享受美食,追求感官快感,只能算是吃的初级境界,如果想登堂入室,领会吃的真谛,凡夫俗子必须拥有一颗慧心,摒除功利的观念,才能升华到吃的高级境界。

中国菜历来讲究色香形味,四美兼具。悦目的色彩,浓郁的飘香,优美的造型,可口的滋味,人们面对如此丰盛美妙的食物,有时实在不忍下箸,烹调成了艺术,食物成了艺术品,品尝美味反而被人忽略。《庄子·外物》篇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大意是说: “言语乃用来表达意义的,明白了意义就忘记了言语。”借用庄子的境界,我们似乎可以说: 食者所以在“美”,得 “美”而忘食。意思是 “饮食必须讲究美,一旦进入了审美境界便忘记了吃”。果真如此,食者就进入了吃的第三层境界。

《庄子·知北游》篇说: 道在屎溺(niào)。在庄子的心目中,道无处不在。一个有心人,喝酒能悟道,烹调、品尝美味也能悟道,商代伊尹就是一个著名案例。烹调与治国,是伊尹的绝活。伊尹本是商朝的厨师,做得一手好菜,在多年的烹调实践中,他悟出了 “和而不同”的道理。所谓 “和”,就是善于针对某种食物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作料,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所谓 “同”,就是不擅长调味,只会生煎硬炒,但是猪肉炒猪肉,羊肉炒羊肉,是炒不出美味的。伊尹由烹调之法联想到治国: 优秀的执政者应该善于运用各种人物,容纳各种观点,使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和谐相处,为国效力,最终达到天下大治。伊尹将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实践,果真大获成功,自己也成了一代贤相。由烹调这种雕虫之技,体悟到治理国家的雕龙之道,这就进入了吃的最高境界。《老子》第六十章中写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大国好像烹调一尾小鱼。伊尹的成功经验大概给了他有益的启示吧!

综上所述,崇尚美食,百姓如此,圣贤也是如此。推而广之,神仙帝王概莫能外,由此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并在文字中留下了鲜活的痕迹。汉字既然号称历史的活化石,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这活化石的痕迹,来掀开汉字美丽而神奇的面纱,走进五彩缤纷的饮食世界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时间关系,书中部分插图未能联系上相关作者,如有疑问,请联系暨南大学出版社,届时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