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孩子生病是正常的,不必自责愧疚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一生病,父母就容易变得手足无措,忧心忡忡,并将孩子患病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看管不利。但实际上,幼儿的很多异常表现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感冒、发烧、咳嗽等“疾病”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此时的“生病”不同于父母认知上的生病,而是一种成长的信号。众所周知,孩子在出生之后,需要食用一段时间的母乳,母乳中的抗体能够有效抵御细菌和病毒的侵害。大概在六个月之后,孩子的身体已经初具抵抗力,加之断奶的举措也使得孩子失去了从外界摄取抗体的渠道,失去母乳抗体的保护,孩子在接触细菌和病毒时就会出现剧烈的反应,比如,发高烧等。
很多父母将这种情况视为孩子免疫力低下,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经过发育,体内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系统已经趋于成熟,但尚未真正与细菌、病毒等物质进行直接的接触,免疫系统还不能准确识别这些“入侵者”,并形成有效的抗原。每一次与病原体的对抗就会外化成高烧、感冒等症状,但实际上这是免疫系统不断成熟的表现。
此外,一些外界因素也会导致孩子体温升高,比如,洗澡、运动、进食、衣物较厚。这是由于孩子尚处于发育阶段,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甚至在哭闹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体温也会出现明显的升高,并非只是生病所致。与之类似的还有身体酸疼、脸上出现丘疹、体重下降、夜间哭闹等症状,它们都属于孩子身体各项器官不断发育的正常现象。
在面对孩子生病的问题时,有时候父母因焦虑和谨慎所采取的一些举措往往不利于孩子正常的成长发育。
“病急乱投医”:每一种疾病都需要经历触发、对抗到康复的过程。它会因身体素质的不同,在康复时间上出现巨大差距,尤其是相对于成年人,正在发育的孩子需要的康复时间也会更长一些。但一些父母由于过度紧张,总是希望带着正在发烧的孩子去过医院之后,温度能够马上降下来。一旦孩子服用药物后,体温没有明显的下降或出现反弹,父母就会将原因归咎于药物不对或医生不靠谱,立刻换一种药物或换一个大夫再诊断。在不断颠簸的过程中,孩子康复的时间反而会延长。
抗生素的使用: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一生病就赶紧去医院,恨不得医生立马给孩子治好。而就像生病有一个过程,治疗也需要一个过程,但焦心的父母等不了。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对于寻常感冒、发烧等疾病而言,医生也会选择输抗生素这种见效快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一方面会将孩子体内的病菌杀死,另一方面也会消灭孩子体内有益的细菌,破坏掉孩子的免疫力,使孩子更容易生病。
限制孩子外出活动:为了避免孩子生病,一些父母担心孩子粘上细菌,会避免让孩子接触一些“脏东西”,从而限制孩子外出活动。但是,长时间处于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孩子接触不到细菌,免疫系统反而会得不到训练。
总的来说,如果孩子在出生时免疫功能正常,他的免疫系统会在十几岁的时候达到正常水平,而在此之前,每一次发烧、感冒都是一个身体自我调整,增强免疫力的过程。就像是人生一样,在不断失败和挫折后,吸取教训,最终获得成长。因此,父母担忧孩子身体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必为此忧心不已。
那么,在孩子生病时,父母又该如何有效远离焦虑和自责呢?
>>>学习一些基本的健康和疾病常识
当孩子生病时,如果父母具备一定的健康和疾病常识就容易区分当前的状况。比如,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的体温骤然升高,但精神状态尚佳,体温也只是在39摄氏度以下,并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下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抵抗病毒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即可。
>>>生老病苦是常态
孩子因生病哭闹,是因为孩子身体不适而导致自身情绪需要释放。父母需要接纳孩子此时的情绪状态,避免因他的情绪而诱发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当父母的心态平和时,孩子也能够感受到,并会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尊重疾病的发展规律才是正确的选择,太过焦虑和心急反而不利于孩子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