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别太着急让孩子学说话、走路

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在15个月左右就具备了说话和走路的能力,可一些孩子在两岁或三岁时仍不能开口说话或走路,很多父母为此变得十分焦虑,总是担心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事实上,无论是说话还是走路,孩子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过早对孩子进行说话或走路的训练反而对孩子不利。

很多人认为孩子说话、走路的早晚和孩子的智力有关,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对于走路而言,影响时间早晚的主要因素为内部因素。

生理因素:当孩子的下肢肌肉比较发达,足以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时,那么他站立行走的时间节点就会来得早一点。但如果孩子的身体羸弱,下肢的力量不足,就需要等到下肢发育程度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学会走路,这就导致了走路晚情况的出现。

遗传因素: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孩子走路早晚与自身脊髓髓鞘的成熟度有关,而脊髓髓鞘成熟的早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幼年时坐、立、走的情况要远逊于同龄人,那么自己的孩子也可能出现走路晚的情况。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孩子走路的早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适龄阶段所处的不同季节。在夏季时,孩子所穿的衣服比较单薄,活动也会相对灵活,而在冬季时,由于衣服比较厚重,增加了孩子走路所承受的压力,自然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对于走路晚的孩子,父母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强行对其进行训练。由于孩子的骨骼尚未发育完全,过早学走路反而会对骨骼发育造成影响,形成“O型腿”“X型腿”,甚至影响成年时的身高。

相较于走路晚,说话晚的问题则恰恰相反,是以外界因素为主要影响条件。

不良的语言环境:孩子学习说话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如果父母少言寡语,或者工作比较忙碌,没有时间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在这样语言贫乏的环境中,孩子开口晚是一件必然的事。此外,父母沟通语速过快,交流内容过于复杂,对于正在模仿期的孩子来说,也会出现理解和模仿困难的情况,以至于说话晚。

有求必应的生活环境:由于过于关注孩子,时刻注意孩子的举止,就容易导致孩子不需要开口提出自己的需求,父母就为他准备好一切,无论是饿了、困了,还是累了,都能凭借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加以领会。如此一来,孩子就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更不愿开口说话。

父母的焦虑情绪:孩子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能够感知到父母的情绪变化,当父母因自己的孩子开口晚而在日常中表现出焦虑时,会在无形中加剧孩子的心理负担。尤其是一些不满、急躁的言语表达,都会让孩子变得恐惧、紧张,越发难以开口,以至于形成内向、自闭的性格。

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如果孩子过早接触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就被失去与父母之间正常的应答行为。由于电子设备是一个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并不能与孩子产生交流。这也就会导致孩子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失去沟通的兴趣,语言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对于孩子说话迟、走路晚的问题,父母不仅要懂得理性看待,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一般来说,孩子在这两方面发育迟缓属于正常现象,但也存在一些特例是由于身体原因导致,比如,听力问题或发音器官问题,因听不清或听不见任何声音,影响开口说话;肌肉松弛综合征,因此类病症导致孩子走路晚、走路不稳等问题。因此,当孩子出现说话迟、走路晚等问题时,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排除疾病影响的可能。

此外,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在说话和走路方面进行正常的发育。

>>>懂得放手和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向灌输了一些词汇后,要引导孩子说出来。比如,当孩子口渴想要喝水时,如果他用手指着杯子,妈妈就需要做出引导:“妈妈不懂,宝宝要讲出来。”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意愿,逐渐从简单到复杂,慢慢地,孩子就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

对于走路的问题,当孩子的四肢具备支撑身体的能力后,父母不必时刻将孩子抱在怀中,尽可能让孩子在床上坐、爬,享受靠在平面的感觉。

>>>鼓励孩子与年龄较大的孩子玩耍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这种孩子之间的游戏对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走路还是说话,父母都应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正常成长轨迹,不可因自身焦虑情绪而选择揠苗助长,以免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