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员工知识资本理论与管理研究
- 孙立新
- 2402字
- 2022-11-16 20:35:02
前言
对知识资本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已成为当今管理学界、经济学界和实务界的热点话题,其他的诸如对知识、知识管理、无形资本、无形资产和知识经济的讨论无非是从不同侧面来认识知识资本而已。如今,知识资本理论所焕发的魅力正显现在管理学的各个学科,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等,以及各个行业上,如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知识资本由“知识”和“资本”两部分构成,但它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组合。不同的学科对于“资本”的认识是不同的,典型的公式有两个。第一个公式是:“生产资料投入=劳务+土地+资本”,这里的“资本”是早期经济学理论中的“物质资本”。作为生产资料投入的一部分,这种物质资本是一种有形的、看得见的生产要素。第二个公式是:“资产=资本+其他积累+负债”,这是从会计学、投资角度对资本和资产进行的划分,从中可以看出,资产要大于资本,即资本一定是资产,但资产并不一定是资本。而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者们把企业中的资本又划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本研究所要探讨的知识资本就是一种无形资本。
其实,早在竞争理论占据优势的20世纪80年代,野中郁次郞(Ikujiro Nonaka)就注意到了日本各个企业在经营业绩上的差异,他认为这种差异的根源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1986年,斯威比(Sveiby)出版了《知识型公司》,阐述了无形资产的管理方法,在瑞典引发了一场知识资本管理的革命。同年,加州伯克利大学商业学院的蒂斯(Teece)发表了《通过技术创新盈利》一文,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通过创新获得新价值的必要步骤,以及创新成果实现价值的新方法,而在管理者掌握这些方法后将它们传授给企业的员工。1991年和1992年,斯图尔特(Stewart)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于“脑力”的文章,说明企业员工知识资本与企业的盈利密切相关,该文章在知识资本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他成为该领域的带头人,从而拉开了知识资本管理的序幕。1993年,道氏化学公司开始尝试应用以前被公司忽略的一些创新成果,并任命派特拉什(Petrash)为企业的知识资产主任。后来,派特拉什、达文波特(Davenport)和艾得文森(Edvinsson)一起组建了一个运用知识资本创造利润的公司非正式网络,这就是国际知识资本管理大会[1]的前身。
一些具有行业经验的管理者将自己从工业时代对头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他们从知识资本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企业和员工,将自己的无形资产当有形资产来使用,认识到知识与传统的资产不同,分享知识能够促进知识的增长,而员工在创造新知识方面有无穷的潜力。1995年1月,包括道氏化学公司、杜邦公司、霍夫曼拉鲁什公司、斯堪迪亚公司、惠普公司在内的8家企业聚会,对知识资本使用的术语进行了讨论。1999年,《首席执行官杂志》和安达信公司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关于知识资本管理的圆桌会议,有17名来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首席执行官参加了会议。所有与会者都对知识资本所带来的潜在商业价值表示了深厚的兴趣。仅在1999年,全世界就召开了十多次关于知识资本管理的类似会议。进入21世纪,对知识资本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交替出现。
中国学者对企业知识资本的理论探讨大多停留在译介方面,理论构建少,在实证研究上也多是采用数据验证西方的理论。西方的主流思想普遍认为,知识型员工已成为发达经济体中的员工主体,这些员工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技能,这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均已达成共识。中国则不然,目前依然还有相当多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这些企业里,员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报酬相对较低。因此,中国企业的员工知识资本管理与西方截然不同,且任重而道远。但也有一些企业依靠员工的知识资本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近来,华为前总裁任正非提出,中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的祖国!如何做好一件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发挥人的知识资本,在企业,就是员工知识资本。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国未来的崛起,所依靠的就是企业员工的知识资本,每一个中国人的知识资本。
如今,知识资本理论的探讨相对形成了比较清晰的4条脉络:一是以创造和扩展企业拥有的知识为核心的道路,本研究称为无形资产道路,以斯图尔特、艾得文森、斯威比为代表;二是以资源为基础的路线,它关注的是从企业对知识和有形资源的独特的组合方式中创造利润,代表人物有蒂斯、沙利文(Sullivan);三是以日本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为代表的组织知识创造,主要理论为SECI螺旋知识模型;四是中国式员工知识资本路线,它关注的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知识资本的投资,以结构资本促进员工的人力资本,再进而由人力资本催生顾客资本。
关于员工知识资本的理论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的“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他在1957年《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的这一术语,后来发展成为“知识型员工”;在此基础上,价值创造理论专家沙利文从知识资本的角度提出,所有的公司都是知识型公司。从这一点上来看,所有企业员工也都应该是知识型员工。据此,本研究参考邦迪斯(Bontis,1997)、斯图尔特(Stewart,1997)、斯威比(Sveiby,1997)等学者的观点,大胆地提出了员工知识资本这一概念,并把员工知识资本定义为:员工个体所拥有的或能控制的、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三个维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是对员工及其能力的管理,即员工知识资本的管理,“员工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使得知识资本的研究层次从组织层次延伸到个体层次,扩大和丰富了知识资本的内涵,使学术界特别是知识资本实践者加深了对人力资本的认识。
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员工知识资本还是一个新生婴儿——一个新思想的毛坯。本研究中所论观点和所举案例,虽然大多由文献、调查和访谈所得,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会出现有失偏颇的地方,望方家不吝指正。
孙立新
2019年6月28日
[1] 国际知识资本管理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IICM),历届会议情况请参考网页http://www.iicm.i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