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群雄集体登场

这是一次紧急的国家动员,党锢解除,党人们参政、参军都不受限制了,有不少人都跑出来参加了讨伐兵团。

除了大将军何进和3个中郎将,除了骑兵都尉曹操,还有一些大家熟知的人纷纷登场了,其中包括孙坚、刘备、公孙瓒、陶谦、王允以及关羽、张飞等。

他们的出身和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在相同的际遇下参加了这场战斗,从而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转折。这是汉末三国风云人物的第一次集中亮相,汉末三国这幕大戏,其实是由他们这些人拉开的。

30岁的曹操弃文从武后被编入左中郎将皇甫嵩的队伍里,他率领的骑兵旅还在组建中,皇甫嵩命他抓紧完成组建工作,颍川郡方向形势很吃紧,皇甫师长等不及先率军出发了,交代曹操尽快率部赶来。

朱儁带着人马去了豫州刺史部,面对强大的敌人,朱儁深感人手不够用,想方设法扩大队伍规模。朱师长想到一个人,给他写了封信。这个人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县里当副县长(县丞),接到朱师长的信,二话不说,辞别妻儿,立刻就来了。

这个人就是孙坚,另一个牛人,时年29岁。

朱中郎将跟孙坚其实并不熟,也没有在一块共过事,他给孙坚写信,是因为孙坚官当得不大却早已名声在外。被朱中郎将征召后,孙坚被任命为佐军司马。

刘备这一年24岁,是卢中郎将的学生兼老乡,但他当时还是一个无业游民,像他这样的人也是黄巾军重点发展的对象,不过刘备听说卢老师率兵回家乡来了,毅然带着新结识的关羽、张飞来投奔,卢植收留了他们,把他们编在一个叫邹靖的旅长(校尉)手下。

公孙瓒具体年龄不详,他也是卢植的学生,跟刘备是同学,二人同学期间关系很好,刘备把他当兄长看待(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应该比刘备大几岁。

公孙瓒出身比较好,岳父当过郡太守,来投奔卢老师前已经参加了工作,是辽东属国的秘书长(辽东属国长史)。辽东属国相当于一个郡,属幽州刺史部,卢植任命公孙瓒为军司马。

军司马不是团长一级的司马,军司马是将军府里的秘书长,对应的文职称长史,品秩一千石,也比司马高。卢植只是中郎将而没达到将军的级别,这个军司马可以理解为参谋长。

从起点上看,公孙瓒比老同学刘备高了很多。

在参加讨伐兵团的这些人里陶谦的年龄最大,52岁了,不过他却不是现在参的军,他之前长期在西部战场同羌人作战,是皇甫嵩的叔父皇甫规的老部下,后来转到地方,担任了幽州刺史。黄巾军起事后在徐州刺史部势力很大,朝廷改任陶谦为徐州刺史,配合讨伐兵团讨伐。

豫州刺史部的黄巾军闹得更厉害,朝廷派往豫州担任刺史的是王允,他比陶谦小5岁,相对于曹操、刘备他们,也是位老资格了,之前是朝廷的一名监察干部(侍御史)。

众所周知,上面这些人后来都成事了。没有黄巾军,他们或官或民,混得也有好的,也有不如意的,但要跻身上层社会,进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可能性不大。

有了黄巾军,一切都改变了。

豫州刺史部的黄巾军虽然不是由张角亲自指挥,但战斗力相当强,他们有一个特别能打的头领,名叫波才。

由于是农民起义人员,所以史书对波才没有太多记载,推测起来他应该是张角安排在各地的负责人之一,属于一方的渠帅。波才很有军事头脑,面对朝廷的两路大军,他丝毫没有畏惧,更没有撤走的意思,在颍川郡就地展开了反击战。

先开打的是朱儁所部,一上手竟然被波才杀得大败(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幸亏皇甫嵩及时接应,朱儁所部才没有被歼灭。皇甫嵩看到战场形势是敌人太多,朝廷的人马有限,他觉得不能硬拼。

颍川郡在洛阳的东南方向,范围包括今河南省许昌市、平顶山市等地,最近的地方距离洛阳只有几十里远,越过郡内西北部的嵩山就是洛阳八关之一的辕关,如果突破此关,洛阳就无险可守了。

灵帝已经下过死命令,无论如何不能放黄巾军进入洛阳八关。所以,朝廷把两路大军都派到了这个方向,对皇甫嵩和朱儁来说,这一仗根本输不起。

皇甫嵩想找个地方把人马集中起来,跟波才打消耗战。曹操率领的骑兵已在路上,大将军何进在洛阳还在不断地征调人马,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形势会逐渐向朝廷有利的方向发展。

皇甫嵩决定把人马退往长社,在那里坚守待援。

长社是颍川郡的一个县,在今河南省长葛县以东。春秋时,这里是郑国的长葛邑,相传其社庙里的树木疯长,故取名长社。

朝廷军队的企图波才也看出来了,所以马上集中人马向长社围了过来。黄巾军至少好几万人,而城里的守军只有几千人。

说起来朝廷军队远不止这么一点儿,皇甫嵩和朱儁带过来的人马占讨伐兵团的一大半,总兵力有4万多人(合四万余人),长社城里似乎不会只有几千人。

但是城里的人马确实那么多,因为人再多也进不来。

作为一个普通的县级城池,长社的规模很小。北京西南郊有个宛平城,过去就是一个县城,去过的人很容易理解古时代的县城其实装不了那么多的人,通常这样的城池只有4个门,站在其中任何一个门楼上都能看到其他各个门楼,平时城墙之内的常住人口至多也就几千人。

长社城下,波才指挥大批黄巾军来展开了猛攻,长社危急。皇甫嵩和朱儁都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一方面指挥守城,另一方面思考如何摆脱困境。皇甫嵩看到城外黄巾军的营寨附近都长满树木和草,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这时大约是农历五月,中原地区已经很热了,黄巾军依托树木和草地筑营,大概是因为那里凉快,住得相对舒服一些吧。波才可能属于自学成才的军事首领,并不精通兵法,不了解“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的道理,所以把自己的人马驻扎在了有树有草的低洼地带。

皇甫嵩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用兵有正、有奇,主要看兵法的变化,而不在人多人少(兵有奇变,不在众寡)。现在敌人依草结营,正适合用火攻。如果趁夜纵火,敌人必大乱,我们同时四门出击,必然建立田单之功!”

田单是战国时齐国大臣,400年前率兵抵抗燕军,在劣势情况下布下火牛阵,一通大火大败燕军,收复70余城。

当天夜里,起了大风(其夕遂大风)。

这真是上天帮忙,火攻计划更有把握了!

皇甫嵩命令军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束苣乘城),派一些作战勇猛的士兵冲出城去,一边纵火,一边大喊大叫,城上的人都举着火把呼应。黄巾军白天不停地在攻城,晚上都累了,本想好好睡一觉明天接着干活,突然被惊醒,睁眼一看,到处是火。

树也着了,草也烧了,火借风势,很快把黄巾军的营寨吞噬。

还突然冲出来大批朝廷的人马,全都大呼大喊,令人恐惧。

黄巾军大乱,损失惨重。

恰在这时,一支骑兵杀来,迎着黄巾军痛击,黄巾军彻底丧失了战斗力。这支骑兵正是曹操率领的,他们日夜兼程赶赴前线,来得正是时候。皇甫嵩、朱儁、曹操指挥人马继续扩大战果,波才弃军而走,黄巾军被斩杀的多达数万人(斩首数万级)。

这个数字如果取自朝廷的档案,那显然有些夸张了,一战斩首数万人,在当时绝对是一场大会战的规模,波才手下有数万人,但说他们全部被斩首了,那不符合战场的规律。

但至少数千人或上万人吧,对朝廷来说,那也相当不简单了,作为双方交手的首次大战,取得这样的大捷,又在洛阳附近,意义自不用多说。

黄巾军打不过朝廷的军队,不是他们不勇敢,也不是士气不够,而是在打仗这种事情上,他们的经验很不足。

他们人数虽然多,但绝大多数人不久前还在耕着地、种着田,扔下锄头换刀枪是这一两个月的事,再加上各部之间还不熟悉,配合上也容易出问题,这些都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皇甫嵩又指挥朱儁、曹操以及南阳郡太守秦颉等展开对黄巾军余部的追击,在南阳郡宛县斩杀了黄巾军首领张曼成,又在阳翟大败波才,在西华大败黄巾军首领彭脱。

黄巾军首领张曼成起兵后自称“神上使”,手下也有数万人,他们杀了南阳郡太守褚贡,占领南阳郡的郡治宛县长达100多天。朝廷军队攻打宛县城,这一仗打得很激烈,担任主攻的是朱儁所部,在朱儁手下担任佐军司马的孙坚很勇猛,冲在最前面,并第一个登上城头(登城先入,众乃蚁附)。

冷兵器时代攻城战是最难打的战斗,靠的是不怕死的精神和前仆后继的实力,敢于迎着敌人的箭雨、礌石等往上冲的都是汉子,而第一个攀上城头又没有被打死,那不仅是好汉,更是好运气。

对这种勇猛之士有个专门的词给予褒奖,叫先登。许多出身下层的将领都是靠一次次先登而引人注目的。

在西华之战中,还是孙坚表现得最突出。这一仗,孙坚率部深入敌后,一不小心被打了埋伏,失利。孙坚受伤坠马,但他头脑还很清醒,卧在草中不动,所以没被敌人发现。

但孙坚的伤挺重,动不了,眼看就没命了,是他的坐骑救了他。

看到主人不行了,这匹马疾驰回营,它不会说话,只是焦急地用蹄子乱刨,又不停嘶鸣(踣地呼鸣),终于引起孙坚战友们的注意。

大家随这匹马回来,在草丛中找到了孙坚。

孙坚很顽强,受了重伤,只在营中休养了10多天,没等伤好利索就又带兵出战了。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孙坚由副团长(佐军司马)升任独立团团长(别部司马)。

从长社到宛县,再到阳翟、西华,皇甫嵩、朱儁取得了四连胜。

颍川郡一带的黄巾军基本被消灭,整个豫州刺史部的黄巾军也再掀不起高潮,洛阳的警报暂时解除。消息传来,灵帝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激动之余,灵帝下诏封皇甫嵩为都乡侯。

朱儁在首战中打了败仗,皇甫嵩在上报功劳时特意将后面取得的功劳多分一些给朱儁(嵩乃上言其状,而以功归儁),灵帝下诏封朱儁为西乡侯,并由右中郎将改任镇贼中郎将。

汉末国力渐衰,军力不振,但还是出了一批名将,“凉州三明”不用说,像皇甫嵩、张温、卢植这些人,不仅能打,而且学问好、个人修养更好,做人做事都可圈可点。

同样是中郎将,换了个名目而已,不过这意味着朱儁有了新的任务。

果然,颍川一带的黄巾军被击破后,朝廷根据形势的变化,把豫州刺史部境内的朝廷军队一分为二,一路由皇甫嵩率领,包括曹操的骑兵部队在内,开赴黄河下游的兖州刺史部东郡,那里的黄巾军在首领卜巳率领下渐成气候。

朱儁所部仍留在洛阳以南的地区,重点进攻荆州刺史部南阳郡的黄巾军余部。东郡在洛阳的东面,是南下北上的重要战略通道,黄巾军如果在这里坐大,影响力和对帝国的威胁一点儿不亚于颍川郡。

皇甫嵩率曹操等部赶到东郡,他们面前的这个卜巳,是张角手下36方首领(渠帅)之一。皇甫嵩、曹操很快把这股黄巾军打败,生擒卜巳,前后斩首7000余级。

兖州刺史部境内的黄巾军也基本平定了。

在北部战场,卢植在冀州刺史部指挥人马围剿张角,几场仗打下来,黄巾军被斩杀上万人。张角渐渐不支,退到了广宗,此地在今河北省威县一带,属邢台市,这里是黄巾军的大本营。

1800多年过去了,这里仍然流传着太平道乐、黄巾鼓等与黄巾军有关的民间文艺形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当年黄巾军在这一带的影响有多大。

这时,各地的黄巾军纷纷受挫,广宗是黄巾军为数不多的据点之一,为了更有把握地打好这一仗,卢植命令不急于攻城,而是在广宗城外修堡垒,挖壕堑,造云梯,做好攻城的准备。眼看广宗即日可下,却发生了意外,卢植被撤职,并险些丧命。起因是朝廷派来的一个宦官,名义上是战场视察团团长(监军),其实就是专门来刁难和搞破坏的。

这个宦官名叫左丰,打仗是外行,弄权、搞钱却很老练。战场形势一好,灵帝和宦官们的老毛病又犯了,认为对党人或跟党人走得比较近的那些人,还得防着点儿。左丰来冀州刺史部战线,就是对卢植不放心。不过,左丰的职务只是小黄门,还不是“十常侍”那样的大宦官,党不党人他倒不关心,在他看来此行是个美差,因为可以好好捞一笔。

前线将领给宦官行贿基本上已成军中的潜规则,左丰想,卢植你别说不懂。但卢植毫无动静,他并不是不懂,而且也有人好心提醒过他(或劝植以赂送丰),但卢植不肯。

打仗需要经费,经费预算都掌握在宦官和他们在朝中的心腹们手里,捏着经济命门,这比真刀真枪还厉害,不管你是一代名将还是浴血杀敌的战士,提起宦官没有不心存忌惮的。

“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在战场上杀人如草芥,在与羌人作战中总共打了180多场仗,斩首3万多级,俘获牛马羊骡驴骆驼等42万多头,但前后靠是的44亿钱军费的支撑(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如果没有军费,他一场仗都打不下去,如果经费不充足,想取胜也很难。

正是由于有着切身的感受,段颎在宦官面前总是低三下四,活像一条哈巴狗,战场上下反差如此之大,都是因为权力。

但卢植不是段颎,他本质上是个学者,在政治上有着洁癖,他打心底里瞧不上这些宦官。卢植大概认为,到现在这种时候,灵帝不应该也不会再偏信这些宦官,所以没把左丰当回事儿。

但是,卢植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