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北朝时期

一、北魏的行政建置和机构

北魏地方行政建置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另有侨置州、郡、县的设置。州、郡、县依据管辖区域的不同状况分为不同等级,这是因为国家分裂、战乱不定,地方机构的设置与统属关系也极为混乱。有的州所领不过一、二郡,一郡只辖一、二县,甚至有空张郡目,无下属县可辖者。

州置刺史,为一州之长。北魏刺史置三人,一为宗室,二为异姓。郡、县长官的设置也依此原则。这是因为北魏是鲜卑贵族拓跋氏所建,对其他族姓人士怀有戒心,所以地方长官之设置,均以皇族人士监临,而以他姓二人相互制约,借以巩固拓跋氏的统治。

二、北魏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

据《魏书·地形志上》载,幽州仍治蓟城,领燕郡、渔阳、范阳三郡,18县。

燕郡,治蓟,领5县。其中蓟、广阳、良乡、军都4县在今北京市境内。

渔阳郡,治雍奴,领6县。其中潞、渔阳2县在今北京境内。

范阳郡,治涿,领7县。其中仅涿县西北部在今北京境内。

安州治燕落(今河北隆化),下辖密云、广阳、安乐三郡,其西南部在今北京境内。

燕州治广宁(今河北涿鹿),下辖6郡,上谷郡(治居庸)下属的居庸县和沮阳县南部地区在今北京市境内。

由此可见,北魏时幽州的辖区有所缩小,大致与晋代范阳国、燕国、北平郡3郡、国的辖区相同。其他地区则分属了燕州和安州。

北魏建国之初,对宗室、功臣大量封王赐爵。封赐于今北京地区的有燕王、广阳王、范阳王、渔阳王、燕郡公、渔阳公、上谷公、上谷公主、范阳侯、昌平子。但北魏初期所设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均属虚封,只赐名号而无食邑,在当地影响不大,和西晋的郡、国并行互制绝然不同。北魏末年,诸爵始实有封邑。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诏曰:“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食邑者,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由于政局动乱,受封者的食邑是否与封号相符,实难肯定。而且所获也是和郡、县分成,绝不是设官置吏自行收取,不影响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北魏幽蓟行政区域图

三、东魏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

北魏于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迁都于邺城,立国仅17年(534~550年)。其地方行政建置区域基本上沿袭北魏,但也做过一些调整。据《魏书·地形志上》记载:东魏时今北京地区分属于幽州、安州、东燕州3个州。

幽州,治蓟,领燕郡、渔阳郡、范阳郡,3郡总计下辖18县,其建置与北魏相同。

安州始建于皇兴二年,治方城(今河北隆化县境),元象元年(538年)寄治于幽州北界(今密云县燕落村),原安州广阳郡及所属的燕乐县并侨置于此。领三郡8县:

密云郡,寄治提携城(今北京密云县东北),领3县:密云、要阳、白檀。

广阳郡,寄治燕乐,领3县:广兴、燕乐、方城。

安乐郡,治安市,领2县:土壤、安市。

东燕州:太和年间(477~499年)分恒州东部置燕州,孝昌中因战乱而残破,东魏天平中(534年)领流民寄治幽州军都城(今北京昌平区西南),故称东燕州。原燕州昌平郡及所属昌平区并侨置于此。领三郡6县:

平昌郡(即昌平郡),治昌平。领昌平、万年2县。

上谷郡,治居庸。领居庸、平舒2县。

徧城郡(治所不详),领广武、沃野2县。

幽、安、东燕3州之中,幽州燕郡的广阳、蓟、军都、良乡4县,渔阳郡的渔阳县、潞县西部,范阳郡的苌乡、涿县的部分地区,安州密云郡的密云、要阳、白檀3县,广阳郡的燕乐县,安乐郡的安市县,东燕州平昌郡的昌平、万年2县,上谷郡的居庸县,徧城郡的广武、沃野2县,均在今北京境内。

众多的侨置州县是东魏幽州行政区域设置中的突出特点。

四、北齐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立国28年(550~577年)。

北齐在幽州及其附近地区屡有封王赐爵之举,并有“邑八百户”、“食邑千户”的记载。但这些封号和食邑均是名衔上和经济上的待遇,对地方行政没有多大影响。

北齐据有北方东半部地区,立国之初,为了对付沿边契丹、突厥族对中原的侵扰,置东北道大行台于定州(今河北定县),后因幽州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以迁行台于幽州,并于河清三年(564年)任命斛律羡为“使持节都督幽、安、平、南营、北营、东燕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由此可见,幽州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根据《太平寰宇记》、《北周地理志》、《隋书·地理志》等文献综述,北齐时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如下:

幽州,治蓟。河清三年(564年)置东北道行台,领3郡11县。

燕郡,治蓟,领4县:蓟、良乡、安次、归德。

范阳郡,治涿,领3县:涿、道、范阳。

渔阳郡,治潞,领4县:潞、雍奴、无终、徐无。

安州。治安市,领安乐1郡。安市、密云、燕乐3县。

东燕州,治昌平,领昌平一郡,昌平、万年2县。

幽州燕郡的蓟、良乡、归德3县,范阳郡的涿县西北部,渔阳郡的潞县,东燕州昌平郡的昌平、万年2县,安州安乐郡的安市、密云、燕乐3县,均在今北京境内。

五、北周在今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北周攻陷北齐都城邺,北齐的幽州道行台右仆射、幽州刺史潘子晃降周。北周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在重要的州治设总管府,幽州总管府受驻节洛阳的东京六府“处分(节制)”。

北周时幽州仍领燕、范阳、渔阳3郡,但属县有所省并,燕郡的归德县并入蓟县,渔阳郡的徐无县并入无终县。北周时的玄州即东魏、北齐时的安州,原安州安乐郡安市县并入密云县。北周废北齐,东燕州并入燕州。

根据《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等文献综述,北周在今北京地区郡县设置如下:

幽州,治蓟,领三郡9县:燕郡,治蓟,领蓟、良乡、安次3县;范阳郡,治涿,领涿、道、范阳3县;渔阳郡,治潞,领潞、雍奴、无终3县。

玄州,治燕乐,领安乐1郡下辖燕乐、密云2县。

燕州,治怀戎,领3郡:长宁郡,治怀戎,领怀戎1县;永丰郡,领县无考;昌平郡,治军都城,领昌平、万年2县。

幽州燕郡蓟、良乡2县,范阳郡涿县西北部,渔阳郡潞县、无终县西部,玄州安乐郡的密云、燕乐2县,燕州长宁郡怀戎县东部,昌平郡昌平、万年2县,均在今北京境内。

北周据有幽州只有5年(576~581年),在北周灭北齐之前,即以尚在北齐管辖之下的幽州及其附近地区为爵号,封赐诸臣。北周境内无幽州及其附近地区的侨置郡县,所以这些爵号只能是“虚封”,食邑也不可能是“实领”。封号仅能是“名衔”,食邑至多是朝廷赏赐爵禄的计量单位。北周灭北齐后这种情况也没有多大变化。整个北周时期无郡、国并行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