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成了显学

2015/01.24

“三版”周末工作已成常态。今天又是一个周末,《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社会学、民族学、外国文学、新闻学等学科首次编委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各科领军专家都是大忙人,平时聚在一起实属不易,周末就只好用来充公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与中国社科院颇有渊源。《全书》首届总编委会主任胡乔木是社科院首任院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二任总编辑梅益前职务是社科院党组书记。从《全书》一版编纂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重要的支持机构,众多学界大家倾情投入。

社会学主编李培林,新闻学主编唐绪军,民族学主编郝时远,外国文学主编陈众议,都是社科院相关学科当家掌门。会议第一阶段为联合会议,由社科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简要介绍了社科院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相关工作情况,宣布社科院将从组织、考评、科研配套等方面全力支持。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第二阶段分学科编委会会议。出版社人员散于各组,我参加社会学学科会议。

“社会学”在语源学上的意义是关于社会的学问,其英文sociology由拉丁文societas(社会)或socius(社会中的个人)和logos(词、学说、学问)两个部分组成。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后,社会学从社会哲学演化为一门现代学科,成为系统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知识体系。“社会学”在19世纪末输入中国,当时称为“群学”、“人群学”。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如今社会学成了热门的显学。

虽然已过去了30年,但对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一版时社会学卷的启动记忆犹新。十年内乱,中国学术严重荒芜,许多权威学者成为牛鬼蛇神,被打倒、靠边站,各学科溃不成军,更遑论国际间新学科、新进展的跟进与吸纳。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的讲话就提到:“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全书》一版开始编纂时,社会学主编第一人选是费孝通,但费老认为中国这方面学术基础太薄弱,编纂百科全书的条件尚不成熟。后来由雷洁琼先生出任,费老也给予了支持。雷先生带动学界,以编纂全书为契机,构建学科知识框架,组织科研攻关,不但书编成了,而且培养了一批社会学基本骨干。当时这支队伍中的小青年李培林,后来成了社会学专家,现在挑起了三版社会学主编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