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学懂弄通这一思想理论体系,促进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入脑入心、指导工作,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当前,如何克服零散化、碎片化解读现象,消除概念式、拼盘式研究方法,用发展的观点和整体性的视角深入揭示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不啻是把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之举。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如何抓住根本融会贯通地解读和彰显这一新思想的伟大真理力量?这无疑是我们要下功夫研究和回答的最重要问题。

一、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

主题即本质,理论主题即理论的根本。一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就是一部依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和实际,回答和解决不同时代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理论主题的历史。这堪称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内在规律。对此规律,恩格斯作出精辟揭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主题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和社会变革规律,第一次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系统回答了如何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为人类谋求自身解放和实现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其理论主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自由资本主义上升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刻揭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深刻指明了世界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革命运动的方向与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时代条件下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其理论主题是,系统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我们党要领导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重大课题,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东方大地上获得了无限生命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简要梳理,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明确和回答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要解决的特殊问题,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理论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和理论彻底性的根本之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以贯之的主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深入回答和解决在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而深入回答和解决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回答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主题任务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在引领和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彻底性和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科学真理力量。

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大基本问题,由此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架构:

第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这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发展作贡献。

第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就是: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进步。

第四,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这就是:围绕“五位一体”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五,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这就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方式。

第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就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在深入解决不平衡的发展和不充分的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调动人民主体积极性。

第八,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这就是:通过一个“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一个“历史交汇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通过“两个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这就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发展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二、贯穿全局的思想主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和不变初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纲领,又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复兴大任集于一身,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党性,又是党的宏伟奋斗目标和伟大历史使命。正是这一崇高目标和伟大使命,鼓舞激励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一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就鲜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中国梦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深刻揭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9],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的现实价值是统领党的理论与实践,“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0],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质和基础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寄托人民夙愿、凝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宏伟目标,其重大现实意义深深融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代化实践之中。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解的情结。以谋求中国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呕心沥血、不懈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纲领,开辟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开辟了通过“三步走”战略和改革开放之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接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棒,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辟了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新境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之,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魂牵梦萦的伟大理想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尤其鲜明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之中,成为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一条思想主线。

(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明,社会主义先进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最本质之处,就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1]。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培养和造就自主的人、自由的人、自觉的人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本质和特有品格。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重要论述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总方针是“立德树人”,总目标是“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传思想工作,总使命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总任务是在提升全体人民“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下功夫……总之,着力推进人的现代化和全民族现代素质的提升,不啻是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的一条总主线。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13]当代中国现代化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既要继续完成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又要突出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的紧迫任务;不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不可能提升到新的水平,甚至难以为继。正是站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深度发展的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一场旨在推进制度现代化的伟大社会革命。对这场社会革命的意义和实质,习近平用“两个半程”的重要论断作了精辟揭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特别强调:“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4]

(三)在全面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民主和法治现代化。法治政治,早已有之,问题的要害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要走什么样的法治现代化之路。全面依法治国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的一个关键之点,是明确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15],必须坚定不移走以人民为主体的良法善治道路。正是在这一法治现代化理念指导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确立了我国法治现代化的总目标,推动当代中国走上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的法治现代化道路,开辟了现代民主与现代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现代化新境界。

(四)在全面从严治党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其实质就是不断开辟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确保我们党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消除党内存在的体制制度弊端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勇于自我革命,自觉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有力开辟了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纪律强党、质量兴党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党的建设现代化新境界。

在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民主和法治现代化、党的建设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新四化”,与“传统四化”有机衔接、共同推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具体化了。这一新的现代化发展逻辑,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与“伟大自我革命”的各个方面,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指向。

三、指向明确的精髓真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向明确的精髓与真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炼概括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第二条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五条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凸显了“两民”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位置。从科学思想体系构成要素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既是根本立场,又是基本原理,同时也是科学方法,是根本立场、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民”的核心要义,牢牢把握新思想的精髓与真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核心要义是深入阐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观。有的人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作出误读,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替代,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解读是十分错误、非常有害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两大科学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维度上的本质规定,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回答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当在哪里,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改变。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明确回答了党和国家工作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指向,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论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16]“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17]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着重从价值论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和深远价值。

从社会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过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多维度价值意义。科学发展观价值意义,人民既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目的,同时是发展的主体力量;国家治理观价值意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依据是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根本目的是更好发挥国家造福人民的政治与社会功能;民主法治观价值意义,把实现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激发人民主体意识、行使好民主权利作为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依靠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归根到底必须落实到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归根到底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其核心要义是深刻指明党的长期执政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主体观。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党的力量的根本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靠力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8]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主体观上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进入新境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大格局和新时代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各项工作的总任务,不啻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特色鲜明的科学品格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9]能不能直面问题,敢不敢解决问题,是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和实践革命性的重要标志。在发动和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中,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20]。在指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改革进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实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加强领导,科学统筹,狠抓落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不失时机地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重大问题的结果。

(一)着力化解社会矛盾、补齐社会短板,实现由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快速增长带来的某些社会问题以及“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也逐渐凸显出来,同时社会治理相对滞后、人口红利持续减弱、制度红利亟待挖掘、利益固化藩篱加重,如此种种“发展起来的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开拓前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在坚持发展这个党和国家第一要务的同时,着力聚焦和解决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从而奋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时代。

(二)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定型与优化。“制度定型论”,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重要谈话中高瞻远瞩提出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义无反顾地承负起在继续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化的历史重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开启了实现“制度定型化”更为关键的十年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开启了实现“制度定型化”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辟了深化中国制度之治、把中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通过制度的定型与优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进,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的“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2]。

(三)着力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带动政风民风根本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和自觉的政治担当,着力解决党和国家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理顺和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广度和深度上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转变政府行为、规范政府行为,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理顺和定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入理顺和定位党与人民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根治“四风”顽疾,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保证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对党和国家面临突出问题的深入解决,深刻彰显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和大国治理的政治智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和根本的政治保障。

(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日趋错综复杂的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使国际格局出现了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23]关键是“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24]。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抗击和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经济发展日益向好、社会建设安定有序的形势,有力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真理性和实践指导性。

以上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和战略定力,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解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推进重大工作的强大思想力量。

五、宽广博大的文明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中华文明的时代性传承,又是对世界文明的时代性借鉴,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再造。正是站在历史、现实相交汇的文明大坐标上,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作出了世界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重要论断,在中外文明相交融的大视野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中华民族是具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优秀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5]。坚持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态度对待中华文明,突出体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加以审视,从而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文明发展逻辑。习近平深刻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26]“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2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其深层文化依据正是在于此。

同时,习近平用博大的文明视野认识世界文明,以博大的文明胸怀包容世界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8]的大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揭示。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以简约而鲜活的语言,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概括,他指出,文明有着多方面特点。文明是多彩的。犹如七彩阳光,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样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因此“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绝不能居高临下、傲慢偏见。文明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也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对待文明问题上,绝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只能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多彩、平等、包容,如此切入本质的高度凝练,如此精准入髓的科学论述,深刻表达了在对待人类文明上的科学态度,不啻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大发展和最新表达。

(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站在当今世界不同类型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习近平作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科学论断,这就是,文明的内生力在于与时俱进、交流互鉴。他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唯其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文明跟上时代潮流;唯其勇于创新,才能激活文明的生命力。文明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交流互鉴。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9]世界各种文明所以需要交流互鉴,归根到底是文明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文明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为文明具有平等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为文明具有包容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正是从这样一种文明发展规律出发,习近平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此话讲得何等朴实,又何等精辟!这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文明阶级论”“文明不可调和论”的有力澄清。

(三)立足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趋势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走向作出深邃思考。在国际国内多处重要场合,习近平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到的语言,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当代价值进行了精辟论述。从公元前100多年的丝绸之路,到唐代首都使臣云集;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清初西方科学技术积极引进;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从《马可·波罗游记》,到秦俑“地下军团”……习近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向世界表明,中华文明所以古老而又年轻,历久弥坚、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面向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习近平着重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30]

习近平的新文明观,既体现了一个历史悠久大国的文明底蕴,又表明了一个与时俱进大国的文明气度。坚持这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必将在更广阔的时代层面上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当今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