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二
针灸治疗是通过一定的腧穴来进行的。用穴与用中药同理,都要根据复杂变化的病情,并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辨证立法,选穴处方。如果说药物治疗由单味药发展到群药,进而产生方剂学是药物治疗一大提高的话,那么,由单穴治疗发展到双穴,进而形成一套系统的配伍原则和方法,则是针灸治疗学上的一大跃进。只有通过穴位间的配伍,才能适应多种复杂的病证,才能更好地协同发挥穴位的性能以增强疗效。
古人对穴位的配伍相当讲究,既有严格的法度,又有灵活的应用。“对穴”即是针灸临床中所习用的一种配伍形式。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不少有关的记载,如同肢本经配穴的鱼际、太渊治疗肺心痛;同肢表里经配穴的涌泉、昆仑治疗阴痹;腹背俞募配穴的日月、胆俞治疗胆虚等。用穴贵在精疏。《灵枢·官能》曰:“先得其道,稀而疏之。”“对穴”的应用,正是在“先得其道”、精通腧穴的主治性能基础上,根据客观病情而精简取穴的。非此则不能达到“稀而疏之”、效专力宏之目的。
景山医师,早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其后勤于临床,精于研索,持之以恒,未始稍懈。临证时多针药并施,每获良效。《吕景山对穴》一书即其发岐黄之秘,融今人之新的多年劳动成果。它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针灸临床配穴的专著,对针灸处方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杨甲三
2000年1月16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