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一

针灸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远在公元6~7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16世纪末,又传到了东欧,到目前为止,几乎传遍了全球。由于这门科学具有治病范围广、疗效迅速、使用方便、无不良反应诸特点,愈来愈受到世界各阶层人士的信赖,并有不少学者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力争使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的精髓,即是辨证施治。针灸也不例外,中医各科(内科、妇科、儿科等)为理、法、方、药;针灸为理、法、方、术。如果离开了这个原则,势必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探明其治疗规律,是不堪设想的。

景山同志为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在学之时,曾为我的助手,后又侍诊于施今墨先生,他学习勤奋,刻苦钻研,对《施今墨对药》之奥妙颇有心悟,在施师学术思想启发下,触类旁通,其运用针灸于临床实践,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经潜心研究,把针灸腧穴配伍的经验编著成册,定名为《吕景山对穴》。

“对穴”之说,古未立论,仅于各家医籍中载有片言只语,景山同志之作,是个大胆的尝试,为振兴中医事业,为保持我国针灸医术的世界领先地位,起到了添砖加瓦作用,特为之序。

祝谌予
1999年初于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