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禅即意:大成拳学讲习录
- 于鸿坤
- 2525字
- 2021-09-24 18:47:14
1.立禅即意
【谈批】什么是立禅?即是进入禅的境界,禅的境界远离分别。什么是分别?依名言来认识事物是分别,例如说拳法、腿法,那便是依名言来作分别;依概念来认识事物亦是分别,例如说洪拳、咏春拳,那便是依概念来作分别。凡落分别都不是禅。若拳手能入禅境,便能得“意”。这里说的“意”,即是佛家的“清净无分别意”。
既能得“意”,即能依意成形。所以,拳师发出的形,亦需无作意而发,一落作意即成分别。于对拳时,由“意”适应对方而发招,而不是揣摩对方的形而以形相抗,这便是“立禅即意”。
立禅的立,是立意,是从站桩入手立起禅意。禅意立起,则不拘形式,行住坐卧都是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逾矩就是“中”不丢,以禅的状态练拳、生活。只要有了禅的状态,感知的状态不丢,你就可以随心所欲。
中,就是禅的状态。平常练习,注意腰、胯、肩等,都是为中服务,为了让中显出来。得中以后,才可以守中用中。
【谈批】这一段说的是形随意生,意已离名言概念,所以日常生活一切皆禅,因为生活无非只是种种形态而已。禅宗强调“家常日用”、“日常生活”,便是“以禅立意”的形随意生。无奈许多拳师都落在拳的形式来发劲,不能说他们不对,但这并不是禅意。
说到“中”,其实便是由无分别的意来“任运”随形。无论对方用拳用腿,我们都可以因应他的拳法腿法,来意识到他发拳发腿的支点。若能由无分别意感觉到他的支点所在,那么我们便很容易适应,因为只通过他的支点,他的拳法腿法便受到我的控制。控制是适应,不是对抗。
事要精,理须透。练中得中,守中用中,以自己的中打对方的中,搭手就是中。发人的时候,“蓄劲如张弓,发人如放箭”,把对方当箭放出去。练就是用,用就是练。倘若练是练,用是用,说明你练错了。
【谈批】事即世俗,理入胜义,事为形,理为意。
依意为用,用由练而成,所以并不是一入手即能无作意,说“练就是用,用就是练”,那是一个过程,能够无作意而作意,那便是佛家所说的“无生生一切”,这是很高的禅理,亦是宁玛派的大圆满理趣。
要一辈子站桩,但几分钟就能学会。原理有很多,普通人掌握这一个就足够了。譬如推手,身上没有,你在我的一个点上用劲,我禅意没丢,你一摸,我这儿瞬间就变了。车轴是中,车轮子是环,动车轴,不是动车轮子。太极推手、形意搭手都是这个,在形上讲就是这个。
【谈批】这里说的推手、搭手,其实都是由意生形,不过,却要晓得宁玛派所说的“任运”。任运其实是适应,因应适应而任意运作,这是一切形的最高道理。一切事物都靠适应障碍而能成形,例如人,他要适应空气、适应地球上的食物等,然后才能成为人。又如蚯蚓,它没有眼、没有耳,只能靠触觉来适应环境,因此它便有两根触须,人不需要触须便是跟蚯蚓不同的适应。一切生命形态的适应都可以说是包容,人有人的包容,蚯蚓有蚯蚓的包容,所以便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因此,我们便可以这样说,圆成任运便是得“中”,若能得“中”,因为任运圆成,以,便可以由意生形来作所种种适应,对方一切形态都给我适应掉,便受到我意的控制,令他根本失去了形。
练的时候心死神活,心不参与。《拳论》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为生生不已之动。所谓“不动之动”,是说虽然不动,其实意是活的。活,不是计较什么圆、方、线、面,而是用感觉去觉知事态。对方发拳、发掌、发腿,我挨着就是。挨便是由感觉而来的挨,挨到什么,心中根本没有考虑,只是任运,任运即空,所以说空着接敌。无论离对方远近,都可以凭无分别意的感觉来任运,是即为空。对方的瞎动跟我没有关系,不要因为他的瞎动,我便拿着劲、拿着气、拿着意。
因应之意必须是无意之意。用神、显神,心死神活,神光朗照。神活的状态,都是无意之意的任运而空。
【谈批】所谓“心死神活”,就是心无分别,所以说之为“死”,可是其意则是活活泼泼,所以说之为“活”。不动之动,即是前面说过的“任运圆成”。
任运圆成必无作意,人不是作意生出一对眼睛,作意生出一对耳朵,为了生存,他必须无作意而生起眼与耳,至于身体中的种种微妙结构,实在亦只为了适应生存而不得不生起,所以无作意便可以说为“心死”,随缘适应便可以说为“神活”,用在拳理上,可称无敌。
观照是什么意思呢?练的时候,要观照全身每个地方都有灵气和生机。两人比划,我什么作意的形都没有,就是神气出来的整体,你就根本无形可破。你的神不活,怎能与我为敌?
我腿上神活,身上也神活,你就不容易活。我腿上神活、身上神活而不落于形,假如你还有蠢蠢欲动的想法,你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动。我手做对了,你的手就不知如何动,你的手就不起作用。我做对了你就没有了。
所以,拳法只是“要做对”。我的气息做对,就能把对方控制上,这其实是适应对了而成控制。做不对就是对抗,例如企图用招式来打击对方或者应付对方,一落作意便做不对。所谓“做对”,就是气息合上,不是姿势。
【谈批】这段拳理说明了如何任运圆成。要记着:有分别便有作意,有作意便不能任运,不能任运便成对抗,若能任运就可以控制对方。
不对抗,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接触点上没有实,没有作意,不是用形;二是对手这个目标不存在,意要笼罩对方,超越对方,不是定位在对手的身上、手上,我的身形虽然在这里,但是已经无限地向对方身后超越。这个气场是对方对抗不了的,因为这是点上错位的适应,但是也不要作意于错位。意有多大多远,气便有多大多远,那就自然是点上的错位。
不是推,也不是打,既是推,也是打,就是气的发放、气的抒发,也即是意的发放、意的抒发。如果对方打过来,所谓全身十四处打法,挨着哪儿是哪儿。不伤人的打法,就是让人飘出去。打伤人很容易,急了就把人打伤了。摁实了打,把对方放在无能力招架的境地,他就变不了,他就没法跟你打,就是一个打人一个挨打,所以说,大成拳是打人的拳,不是对打的拳。
【谈批】这段拳理,等同宁玛派所说的“心气无二”。这里说的“心”,其实就是“意”。
我们的心意去到多远,气便去到多远,许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整天思路纷纭,气便随想而散。所以,思虑愈多,身体愈弱。宁玛派说,心意有如人,元气有如马,心意驾驭着元气,就可以由心意形成一个气场,气场的大小完全由心意决定,这便是“心气无二”。因此,意驾驭气,随气发形,那便应该是心气无二的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