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价值链:测度与应用
- 苏庆义
- 963字
- 2021-09-28 15:48:43
三 数据来源和指标构建
在从理论上基于投入产出框架分析完国际分工地位的国别差异来源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国际分工地位的方式之后,本章还将从经验研究的角度计算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中国与代表性国家国际分工地位差异的来源。之后,本章研究中国自身国际分工地位的变迁。
本章经验研究需要用到的数据包括各国人均GDP、各国产品层次出口值、各国产品层次国内增加值率。其中各国人均GDP来自PWT8.0,通过各经济体GDP和人口计算得出。GDP根据生产法计算,并且基于2005年不变的美元价。对于产品的细分程度,分类越细,计算得出的产品技术复杂度越准确,比如研究出口技术复杂度或出口技术含量的文献较多使用HS六位码数据,产品种类多达5000余种(Hausmann等,2007;齐俊妍等,2011)。由于本章还要获得相应产品层次的DVAR,而计算产品DVAR需要各产品的投入产出结构,本章只能根据已有的投入产出数据库来确定产品层次。
目前使用较多的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库或贸易增加值数据库是欧盟资助开发的WIOD数据库(第一章使用)和OECD-WTO开发的TiVA数据库。这两大数据库均都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比TiVA数据库的18种产业,WIOD数据库具有的产业种类更多(35种)。第一版TiVA数据库的年份不连续,WIOD数据库则具有连续时间的优势(1995—2011年)。但是,TiVA数据库的一大优势是包含的经济体数目更多,为56个经济体,其中OECD国家34个、非OECD国家22个。而WIOD数据库的经济体数目是40个。显然,国家数目的增多有利于产品技术复杂度的计算精度,也更有利于辨识中国在世界上的分工地位。综合考虑,WIOD数据库产业种类的增多并没有多到明显提升计算结果的地步,而TiVA数据库国家数目的增多则更有利于判别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本章使用TiVA数据库[8]。
尽管本章使用的产业层次较粗,但是现有文献研究出口技术复杂度主要使用货物产品数据,实际研究的是制造业(工业)国际分工地位,较少关注服务业,因此本章全行业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的出口地位[9]。毕竟,对于中国来讲,制造业出口规模已经足够大,更多需要关注的是考虑服务业之后全行业的出口地位。
另外,为了使各年份国际分工地位进行时间上的比较,我们将产品技术复杂度进行了标准化,使标准化后的产品技术复杂度的区间是[0,1]。标准化方法如下(齐俊妍等,2011):
因此,本章计算得出的国际分工地位指数也将位于0和1之间,该指数越高,表明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