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前村月落“半”江水
——“半”字解

在现存的甲骨文中,并没有“半”字。“半”字最早源于小篆,写作“”。分析其结构:上部是“八”,代表“八”字的本义“分”“分开”,而非数量;下部是“牛”,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家庭富足。“半”字由“八”和“牛”组成,属于典型的会意字,意为“分牛”。在“半”字中,“八”字往往在“牛”字的上面,意为将“牛”分成左右两个部分。所谓“半”,就是指牛的一半,或二分之一头牛。显而易见,这正是“半”的本义“等分牛”。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认为:“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在这里,所谓“物中分”,是指将物体分为两半,属于“半”字的引申义。有些学者分析道,“半”字的结构充分说明,先民经常会进行分牛的活动。根据考古资料,货币产生之前,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是以物易物。其中,用牛羊来交换物品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必要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分牛的举动。

据《历代诗话》记载,唐代诗人高适曾经担任两浙观察处置使。有一天,他来到杭州清风岭,在一间僧房的墙壁上留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此诗,高适非常满意,自认为该诗写得极为出色。

后来,高适发现江水随着潮退去时,只剩半江水。他明白自己的诗“前村月落一江水”与事实不符,立刻赶往那间僧房,准备改诗。没想到,这首诗已经被人修改过了。他问了僧房的人,才知道:有一个官员曾经读到这首诗,在赞叹之余,觉得诗中的“一”字不如改为“半”字。高适很想结识那个官员,始终不知道对方是谁。

平心而论,这个“半”字确实改得好。首先,符合事实。钱塘江随着潮汐而涨落:月升之时,海潮倒灌,江面非常辽阔;月落之时,海潮消退,只剩下一半江水。既然高适描写的是“月落”情景,就理应用“半”字而非“一”字。否则,就不准确了。其次,“半江水”的说法也极富文学神韵。

“半”字趣释

“半”字上半部分为“八”字,这里的“八”并不是表示数量,而是指“八”字的本义,即“分”“分开”的意思。下半部分为“牛”,“牛”为大物,在中国古代,“牛”是家庭富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