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两仪生四象
——“四”字解

“四”字在甲骨文中写作“”。《说文解字》指出:“四,阴也。象四分之形。”“四”介于“三”和“五”之间,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其中的“口”代表的是四方,“八”代表的是分。

郭沫若强调指出,古人习惯于用手指来表示数目,便逐渐形成了汉字中的数字。这个“四”不仅代表序数和实数,而且也能代表易学中所说的“四象”。按照“一分为二”的基本法则,“四”在天往往代表“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在地则往往代表“太刚、少刚、太柔、少柔”。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天,就没有春、夏、秋、冬这“四时”;如果没有地,就没有东、南、西、北这“四维”。正是在“四时”和“四维”的基础上,才促成了天与地的至广至大、至深至远。因此,在古人眼里,“四”这个数就显得十分神秘又神圣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人之所以崇拜“四”这个包天容地、遍及四方的数字,实际上体现的还是那种习惯于追求“四平八稳”的民族心理。

《易传》上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里,“两仪”就是指“阴”“阳”。“太极生两仪”,体现的是宇宙力量的一次巨变。在最终完成这个巨变之后,就产生了“阴”和“阳”。实际上,在“阴”和“阳”的内部,还存在着等级较低的阴阳力量的消长,促使事物永无止息地演变下去。于是,在“阴”中就进一步产生了太阴和少阳,分别属于“阴中之阴”与“阴中之阳”;在“阳”中就进一步产生了少阴和太阳,分别属于“阳中之阴”与“阳中之阳”。这里所说的太阴、少阳、少阴、太阳,相当于第二个等级的阴阳,合称“四象”。“两仪生四象”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在“四象”的基础上,由于阴阳的不断演变,又进一步生成新的阴阳。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八卦”,依次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四象生八卦”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在“八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六十四卦”。

当然,在佛教理论中,“四”往往代表“地、火、风、水”这组成大千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

“四”字趣释

“四”是介于三和五之间的整数。“四”这个数,不但是纯粹的序数和抽象的自然数,而且表示天之阴阳与地之刚柔的天地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