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地人之道
——“三”字解

在甲骨文、金文中,“三”字都写作“”。该字由三条同等长度的并列的三横构成,是一个典型的指事字。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与“三”字的形体极为相近,这就是“”。该字也是三横,后来逐渐演变为“气”字。两者的区别在于:“气”字那三横中间的一横比上、下两横短;甲骨文中的“三”字的三横却是一样长。在汉语中,“三”不仅可以指实数,而且可以指虚数。例如,《诗经》中就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说法,意思就是:我多年辛苦地伺候你,你却一点也不肯顾惜我。《论语》中写道:“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季文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多次才付诸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三”在汉语中有时也表示少数。对此,闻一多强调:“在十为足数的系统中,五是半数,五减二得三,是少数,五加二得七,是多数。古书中说到三或七,往往是在这种意义下,作为代表少数或多数的象征数字的。”又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和“三句话不离本行”中的“三”就表示少数。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古人赋予了“三”字更丰富的内涵,并且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说文解字》指出:“三,天地人之道也。”古人习惯于使用三元思维,来具体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天、地、人”是“三才”,“日、月、星”是“三光”,“福、禄、寿”是“三星”,“松、竹、梅”是“三友”。

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道教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清”是道教中最高等级的神,依次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空间被道教划分为上界、地界、水界;时间被道教划分为无极界、太极界和现世界。

除了道教之外,外来的佛教也对“三”情有独钟:佛教将经典分为经、律、论“三藏”;佛教要求信徒进行“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于佛教高僧,佛教习惯于称呼为“三藏法师”,《西游记》中的唐玄奘就被称为“唐三藏”。

“三”字趣释

汉字中的“三”字,由长短相同、整齐并列的三横画构成,为指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三”为数词,即为二加一所得。“三”在汉语中也表示少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有着丰富的内涵,且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