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楷书的起源

楷书是当今汉字字体中最常见的字体,其称谓很多,诸如正楷、楷体、正书、真书等。楷书呈正方形,与扁形的隶书形成鲜明对比。时至今日,楷书仍是汉字手写体的规范标准。

据《宋宣和书谱》记载,汉初的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书”。这就说明,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民间传说,在孔子墓上,子贡种下了一棵“楷树”,枝干极为挺直。楷书笔画简练,形似“楷树”的枝干。

早期的楷书留存了部分隶笔,字形较宽,横画较长,直画较短。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都堪称楷书类的传世佳作。仔细观察其特点,仍能发现古隶注重“横直”的影子。

东晋以后,随着政治上的南北分裂,书法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留存汉隶的特点,笔法古拙,质朴方严,很适合榜书,被称之为魏碑。南派精巧疏放,很适合尺牍。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地域差别、个人习性造成的。总体上看,北派以刚强为特点,南派以温婉为特点,各具妙处,难分高低。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康有为就极力推崇北魏碑体,还列举出“十美”,充分渲染魏碑的优点。

唐太宗时,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将书学设定为专科。一时之间,士子庶人争相学习书法,将书法视为擢升的敲门砖,希望能借此高登皇榜,通达上廷。这就是唐朝兴起的第二个学书热,也由此形成了书法历史上“唐人尚法”的风尚。

随着唐代国力的空前强盛,楷书也进入兴盛时期。楷书日趋成熟,名家辈出。著名书法家包括: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作品堪称上乘佳作,一直被后世奉为习字典范。

可以说,唐代确立了影响深远的楷书标准。到了宋、元、明、清,书法界更习惯于从篆、隶入手,楷书发展相对缓慢,变化比较细微。时至今日,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越来越灵活,相对严整的楷书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其在总体上趋于边缘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标准字体的参考——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永字八法——楷书的运笔技法

钟繇书法,具古朴风格,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传世作品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象其古雅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