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象形造字法的演变过程

象形字以其为数不多的数量构建了汉字造字的基础,随后逐步发展出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象形字基础之上的。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化,又产生了新的汉字,但是至今我们还能在许多汉字中发现象形字的影子,并且认真分析就能看出它的原形来。

传说在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在众人的要求下,为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就飞上天了。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原型。相比较“画龙点睛”,“乌”字的“不点睛”也有一个故事。据说,母乌将小乌生出来后,要喂养它一段时间,大约六十天,等小乌羽毛长齐可以独立寻找食物以后,它要外出为母乌找食物来报答母亲,大约也是六十天。这种现象被称作反哺。所以人们常以“乌”作为孝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乌有关的传说。比如浙江的义乌市,在汉代的旧称是乌伤县。传说有位名叫颜乌的孝子,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一个人用筐子一筐一筐地将黄土背来,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被感动了,纷纷前来帮助他。乌的嘴小,一次叼不了多少土,往往返返乌的嘴都受伤了。由此人们将这个县叫做乌伤县。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更符合当年传说中的故事精髓了。

作为汉字造字基础的象形字是以表形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字。但是久而久之,通过描画事物的外形来表示事物的造字方法就凸显出很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对于具体的事物,有的可以用象形表达出来,有的不可以,更不用说还有很多抽象的意义、没有外形轮廓可以描画的事物了。当象形的造字方法无法满足日常使用时,汉字就开始寻求发展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此时,表意的汉字开始出现了。

无法否认,“象形造字法”和“象形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据了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它为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种汉字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