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指的是一种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鼎为青铜器礼器的主要代表,钟为乐器的代表,而青铜器的代名词就是“钟鼎”一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器时代,铜的冶炼及铜器的制造技术相当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称作金,所以凡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又叫“吉金文字”;而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文字居多,所以过去又称作“钟鼎文”。金文自商代的早期,一直到秦灭六国,其运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其运用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能够加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可粗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西周金文(前1046~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219年)。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的主流书体。据考察,在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的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的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从周朝(处于鼎盛时期)一直延续至秦汉。

铸刻金文的黄金时代趋于周朝。例如,成王时的《令彝》187字,康王时的《大盂鼎》291字,宣王时的《毛公鼎》更长达497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迄今所见字数最多的铜器铭文。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要保存其书写原迹,比甲骨文更容易些,且往往更具有古朴之风格。

在殷周时期,金文一般被铸刻在青铜器的内侧,根据在工场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模具推断,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如下:

1. 先用黏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同的土胚(模型)。

2. 用黏土将模型包裹着,待其干透后将外层的黏土切开,作为外模。

3. 将模型的外层削去,作为内模。

4. 将图案文字刻在内模上。

5. 将外模和内模组合起来,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待注入铜液。

6. 注入已经熔化的铜液。

7. 待模冷却后打破,将青铜器取出。

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

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末,盛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以及契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