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之上,故称之为“甲骨文”。

殷商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殷商时代最著名的遗址是殷墟,其中,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都属于殷墟范围内。商王朝统治者在占卜记录时基本上都是用的这些甲骨文。

在商代,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往往都是占卜者所用的主要材料。因为商代时期的统治者极其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出现灾祸,天是否会降雨,农民的收成是好是坏,战争能否胜利,对哪些鬼神进行祭祀以及祭祀时应该采用哪种形式,甚至连生老病死、做梦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通晓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而一般情况下先要“钻凿”,也就是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占卜时将这些甲骨的小坑加热使其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就称为“兆”。甲骨文中占卜的“卜”字,和“兆”的样子就很相像。从事占卜者在判断事物吉凶时,往往根据的就是卜兆的各种形状。

有关甲骨文的发现之说,似乎听上去很神奇。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人叫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考官员。有一次他发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看到上面有刻画的痕迹觉得很奇怪,就将药渣翻看了很多遍,不曾料到上面居然都有一种与文字类似的图案。于是他买下所有的龙骨,仔细观察发现每片龙骨上的图案都很相似。他深信这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字,是广泛应用于殷商时期的文字。后来,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龙骨出土的地方),又出土了很多的龙骨。由于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或兽类的甲骨,因此人们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其中研究甲骨文最为著名的就是“甲骨四堂”,即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迄今发现有字甲骨共达十余万片,其文字图形达四千多种,其中已经被识别出来的甲骨文有两千五百多个。

龙骨上的传奇——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的占卜作用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如何占卜?

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用金属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此过程称为钻、凿。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

甲骨四堂

雪堂·罗振玉

观堂·王国维

鼎堂·郭沫若

彦堂·董作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