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供海神——薛家湾胡同

薛家湾胡同是明朝嘉靖年间建了外城后,才慢慢形成的一条胡同,位于大栅栏东,珠市口大街北,西与草厂六条相交,到胡同东边向北转了一个弯,与奋章胡同相交。因旧时胡同中有一薛姓大户居住,便起名为薛家湾胡同。

薛家湾胡同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胡同两边的门不少都高出了地表很多,门前都有用石板垒成的石阶,最高的有八九层之多。

薛家湾胡同是鄞县会馆、明建关帝胜境的所在地,但是,胡同里最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还得是钱氏宗祠。

要说这钱氏宗祠,得从雍正皇帝敕封钱氏始祖钱镠为“诚应武肃王”说起。这诚应武肃王,便是一千多年前唐代末年五代初期,统治江浙一带长达四十多年的吴越王钱镠。

钱镠自幼好武,二十一岁参军,因他足智多谋且勇敢善战,屡战屡胜,功高累升,被封为杭州刺史。

后来义胜军节度使董昌割据两浙,并在越州(今绍兴)自立为帝,钱镠奉诏讨伐,在战斗中大获全胜,被唐王朝封为镇海和镇东节度使,负责管辖江浙一带的政治经济,成了本地的“土皇帝”。

但是钱镠这个“土皇帝”却与别的“土皇帝”不同,“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始终没有割据一方的野心,只是由于当时的局势,让他不得不拥兵自重。

钱镠因讨伐董昌还被皇帝赏赐“金书铁券”,上嵌楷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免死金牌。

元军南下攻宋时,钱镠的后裔带着铁券逃走,在逃跑的途中,不小心将金书铁券掉进了黄岩泽库,之后被一位渔民打捞起来,钱家人以十斛谷子换回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想仿效古代帝王表彰开国功臣,赐给他们铁券。但此时没人知道铁券的形制,后来听大臣说,钱氏藏有“钱镠铁券”,就让钱氏后人把铁券送到南京。朱元璋在翻刻之后,又归还给钱氏后人。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也想看看这个铁券,又让钱氏后代奉券送到北京。朱棣御览后仍然命钱氏后人带回家妥善保存。

钱镠去世几十年后,赵匡胤建立了大宋朝,这时统治江浙一带的领导人是钱镠的孙子钱弘俶。钱弘俶按照祖父留下来的遗言,将土地归还给了朝廷,并举家迁居到洛阳。

其后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钱镠后人逐渐流落到全国各地。在清朝,京城里的钱镠后人也聚集了不少,有人做官,有人经商。

钱镠的金书铁券

钱镠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钱塘江潮灾。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景,古人诗云“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形容钱塘江大潮极为壮观。但是,潮水越过堤岸,冲毁良田、民宅,就成为潮灾了。最初,人们使用土料或者土石结合的方式修筑堤岸,但未能奏效。钱镠时期,开始采用新办法:用竹子编造出坚固的笼子,填满石块,层层叠加在河堤上;同时,在面向潮水的一侧钉立密密麻麻的木桩,以减轻海潮的冲击。于是,坚固的塘岸筑造起来。

钱镠也因此被后人尊为海神。

薛家湾胡同的钱氏宗祠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潮灾猖獗,塘岸屡遭冲毁,良田、民宅毁坏无数。雍正多次派遣朝内重臣和地方总督、巡抚等赴浙江修筑海塘。雍正在位十三年,修筑海塘就有十八次之多。

除此之外,雍正敕令在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建造了海神庙,庙里供祀的主神正是钱镠。为感谢钱镠保佑海塘的顺利建设,雍正下诏封钱镠为“诚应武肃王”。

听说雍正皇帝特敕封钱氏为“诚应武肃王”,于是京城里的钱氏后人就集资在薛家湾胡同建起了“钱氏宗祠”。

钱氏宗祠坐北朝南,门不大,在门的上方的墙上镶着一块石匾,上面刻着“钱氏宗祠”四个大字,木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武肃勋名久”,下联是“彭城世泽长”,横批为“铁券家声”。

钱氏宗祠分为三个院落,前院是钱氏祠堂,里面供奉着钱氏画像以及牌位,还悬挂着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钦赐的“保障江山”“保我子孙”匾额,以及乾隆时期官窑所出的瓷器供品。中院是娘娘祠堂,供奉着钱氏夫人的牌位。后院为花园。

同治年间,钱氏族人又重修了祠堂,建筑面积约二百二十平方米,其中有一口约一百平方米的天井,墙壁上嵌着由钱镠的第十二世孙钱怀椿撰书、高见山镌刻的《重建钱氏祠堂记》碑文一方。

薛家湾胡同的钱氏宗祠

亿兆百货商店的门脸儿

薛家湾胡同在过去是富人区,这里住着的大部分都是做买卖的有钱人家。北京著名的亿兆百货商店的经理赵彬儒也住在这里。亿兆创业于1935年,原址在前门外瓜子市内,后在前门外大街路东,是北平有名的百货店。那时前门外瓜子店一带,出现了全顺成、田源厚、同聚兴、大吉祥、顺通、正大、文泰生、义盛成等以批发为主的洋、广杂货商店。全顺成开业最早,义盛成后来居上。后来鲜鱼口内长春堂药铺经理张子余用重金将义盛成骨干刘孟炎、赵彬儒挖来,开了“亿兆”。亿兆百货商店直接从上海和日本进货,很多商品在北京只有亿兆一家经销和批发,其他商店必须从亿兆进货。由于货源充足,生意日渐兴隆,名贯全城。但后来战乱不断,亿兆一再被盘剥,日本宪兵队曾以亿兆“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的罪名,传讯赵彬儒,并将他扣了起来。后来国民党北平政府,以亿兆“私通八路”为借口,又一次传讯赵彬儒,最后,亿兆拿出五万元的金圆券做押金,保释出赵彬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