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队”总教官——粮食店街

粮食店街南北走向,北起大栅栏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清时称粮食夹道,后改称粮食店。此胡同曾为粮食交易市场,故此得名。

1921年深秋,粮食店街南头路西的一座五进四合院里,一百多号人分别围坐在十几张八仙桌旁。桌上酒菜香味四溢,可这一百多人谁也不愿意先动筷子。

这处四合院便是京城最大的镖局——会友镖局所在,今天这顿饭,是会友镖局的散伙饭。吃了这顿饭,喝了这碗酒,大家就要各奔前程了。

会友镖局是京城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家镖局。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老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镖局已经都关门了,在清时与会友镖局同为京城八大镖局的永兴、义合、志成、正兴、同兴、源顺、光兴早就歇业了。

镖局,不知兴起于何时,但在明清时期非常兴盛。成书于明朝的《金瓶梅》一书中,就多处提到“标行”(即镖局)。

但是过了今天,京城里就再也不会有镖局了。

这一百多个彪悍精干的汉子,个个都是好酒之人,平日里酒不离手,但在今天,都觉得手里这酒碗沉重无比,怎么也端不起来。

说起会友镖局,那可是赫赫有名。镖局的创始人叫宋彦超,字迈伦,江湖人称“神拳宋老迈”,自幼受伯父宋奇斌(武庠生)和堂伯父宋奇彪(武举人)的传授,学了一身本领。九岁开始练习弓、刀、石、马、步、箭,二十岁中武举,后遍游名山大川。有一年,他遇到了三皇炮捶名家乔鹤龄,即投于门下习三皇炮捶拳械。乔鹤龄辞世后,宋彦超闭门三年,深研拳理,独创“夫子三拱手”绝技。1845年,宋彦超三十多岁时,进京投神机营报效朝廷,由于武功超群,被钦加五品顶戴。

宋彦超在京期间,与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成为莫逆之交,他们注重武德,互授弟子,被人们称为北京武林中的两大奇人。宋彦超在京授徒有百人之众,上有王公大臣,下有贩夫走卒,无所不授。

宋彦超后来创立了会友镖局,取其“以武会友”之意。宋彦超年迈后,回河北老家休养,会友镖局便由其弟子孙德润、张殿华、于鉴继承,专走西北路镖,人称“北会友”。这一代镖师走镖数十年,从无闪失,威名远震,深受行商客旅的信任。

会友镖局的镖师

进入民国之后,镖局行业日益衰落,但会友镖局依旧兴盛。会友在北京柜上管事的就有二三十人,此外在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都设有分号,管事的加上镖师以及杂役,有一千多人。这时会友镖局总管事的,也叫“当家的”,是孙一廷,乃是孙德润的儿子、宋彦超的徒孙。京城人称他为“孙老四”,镖局里的人称他为“孙四掌柜”。1912年曹锟兵变、1917年张勋复辟,大栅栏与珠宝市街都是由孙一廷派会友镖局的镖师们把守,街内商民无一受损。其时,京城人都称颂会友镖局。

可如今,这一切荣耀都要成为历史了。

在这群吃散伙饭的人当中,有个叫李尧臣的镖师,十八岁进了会友镖局,拜宋彦超嫡侄宋彩臣为师,得到三皇炮捶真传。此后李尧臣在会友镖局做了二十八年的镖师,经历了擒土匪、为皇室护驾等大事,成为名动京城的“镖王李”。他还曾为慈禧太后表演过八仙庆寿剑,慈禧太后赐他“长虹”宝剑一柄。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为演好《安天会》中的齐天大圣,曾向他请教猴拳;梅兰芳为表演虞姬舞剑,也向他讨教剑术。

几乎半辈子都在会友镖局度过的李尧臣,强忍住眼泪,端起碗,喝了这碗苦涩的散伙酒。

镖局解散后,大家伙儿自谋出路。李尧臣也在思考,自己该干点什么呢?最后他想:一人练武可以强身,全家练武可以强族,全民练武可以强国。于是他在天桥水心亭开了一家武术茶馆,挂起精武的大旗,出任精武社掌门。这武术茶社,能容纳一千多人同时练武。李尧臣在武术茶社摆上十八般兵器,练功不收钱,喝茶只收两个铜板。

武术茶社一开就是十年。这十年,李尧臣授徒无数,也结识了各路英雄,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武艺。直到1932年,驻防察哈尔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延请李尧臣做武术教官,请他为抗日事业做贡献。

二十九军驻防察哈尔后,军长宋哲元发下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但二十九军是杂牌军,南京政府军费拨付滞后,士兵装备落后,遂准备加强训练士兵的肉搏技能。

宋哲元与属下佟麟阁、赵登禹等人商量后,决定由佟麟阁出面,延请李尧臣为二十九军武术总教官,训练二十九军士兵刀法。李尧臣自然是义不容辞。该军原属冯玉祥创建的西北军,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一开始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西北军的大刀,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于劈杀。李尧臣根据这种大刀的特点,结合传统的六合刀法,创编一套“无极刀法”。这刀法,既可以当刀劈,又可作剑刺,简单易学,实用性强。军部先由各部队抽选骨干,组成大刀队,由李尧臣直接传授刀法,再由他们传给全军官兵。

中排左二是李尧臣

1933年年初,长城抗战打响,日军一路南下,占领了河北遵化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喜峰口。几天后的一个夜晚,皓月当空,时任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旅长的赵登禹亲率五百大刀队将士,潜入日军军营。先扔了一通手榴弹,再用大刀砍杀,日军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日军其他部队纷纷增援,但因为是夜间,飞机大炮都不起作用,而日军的刺刀,完全不敌大刀队手中的大刀。这一战,李尧臣身先士卒,与将士一起手刃敌人数百人。最后,大刀队烧毁了日军的辎重粮草,炸毁了缴获的火炮和装甲车,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顺利撤出了战场。喜峰口战斗大获全胜,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后来,作曲家麦新在创作抗日歌曲时,首先想到了这场战斗,于是创作了一首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经典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日本军队对二十九军的大刀极为恐惧,甚至发明了一种可笑的铁围脖。就是用一块半月形的铁片,用铆钉铆在钢盔上,戴上钢盔时,就可以围在后脖子上面,据说可以防御大刀砍头。在几年后的“七七事变”中,就有不少日军配备了铁围脖。不过因为实战效果不佳而沦为了笑柄。

日军侵占北京后,李尧臣隐姓埋名避祸于护国寺,授徒时经常教导徒弟们不能忘了二十九军将士之慷慨激昂。1941年,由于叛徒出卖,李尧臣不幸被捕,被迫与日本武士武田熙当众比武,轻松获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尧臣曾任全国武协委员、北京市武协理事,多次应邀担任武术比赛裁判长。1973年,最后一代“镖王”“大刀队”总教官李尧臣去世,享年九十八岁。

粮食店街国营第十旅馆

第十旅馆侧影

粮食店街国营第十旅馆坐落在粮食店街的尽头。这座旅店整栋建筑占地有七百多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两层,面阔七间,平面呈“日”字形。立面是青砖清水墙,腰檐上有小垂花头雕饰。正中大门,门头之上,老招牌“通新客栈”四个大字印刻石上。大门两侧,方窗依次排开,窗边线脚略做雕饰。步入楼中,透亮的天井、朱红的柱子、宽敞的庭院。这家旅馆,就在会友镖局的旧址。会友镖局歇业后,这里便被改建成一家客栈,名字叫“通新客栈”。1956年公私合营,这里便成为粮食店街国营第十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