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品牌建在顾客心里:4步实现品牌IP化
- 张学军
- 8305字
- 2024-11-02 00:25:21
一、品牌IP化“四维模型”
通过对品牌IP化的本质与路径研究,智达天下团队总结出品牌IP打造的“四维模型”,以期为品牌IP化的顶层设计探索基础性的方法依据(见图2-1)。
从内到外,品牌IP化“四维模型”把品牌IP化打造的核心要素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①最核心的一层是品牌IP的价值观。它是品牌灵魂塑造的原点和品牌人格的统领,就像一个人一样,其精神品格、行为习惯乃至言谈举止本质上都会受到自身“三观”的影响,因此价值观是品牌IP的基本内核。
图2-1 品牌IP化“四维模型”
②品牌IP的主体层。在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下,品牌的人格化特质会通过人设、剧本、风格显现出来。人设就是对品牌人格的活化呈现,将品牌灵魂具体附着在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载体上,同时要设计好人设与生俱来的故事剧本,尽可能带有戏剧性冲突,而且需要对品牌人设的行为风格、气质调性做出设定。
③品牌IP的识别层。它是品牌IP的符号化外显,是品牌人格体易被识别和传播的典型化标志。包括:标志性符号,例如品牌的具体人物或拟人形象,或者其他典型的品牌元素,能够让品牌被迅速再认并引发品牌IP的核心内容联想;标志性话语,是品牌作为IP化的人格体在网络语境下的风格化词句,通常作为一种“梗”被广为流传;标志性行为是品牌IP在传播打造过程中,最具话题性和传播势能的热点事件。
④品牌IP化“四维模型”的最外围,是品牌IP的表达层。作为互联网语境下的超级内容源,品牌IP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出有网感、有质感的内容,需要高频而有效地与目标用户进行情感交互,同时要搭建品牌发声的媒体矩阵,打造立体化的分发体系。此外,还要通过事件策划等,持续地营造品牌热点,彰显品牌气质,使品牌IP的内涵不断深入人心,进而通过多维度的连接,与目标用户建立垂直化的联系,通过品牌社区、互动社群等载体沉淀核心用户,持续活跃和强化关系。
(一)价值观提炼:品牌IP的灵魂内核
品牌IP化塑造的起点,是对品牌及企业内在价值观的提取和淬炼。
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与用户之间以水平沟通的方式形成连接,人们对企业和品牌的认知与态度建立,不是仅基于产品层面的功能体验,或者平面化的品牌形象,而是上升到精神高度的认同与否,这种精神认同即源于价值观共鸣。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喜欢和“三观”契合的人接触,并建立紧密关系,所谓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
品牌IP要想达成目标用户的心灵依附和情感介入,必须诚实而准确地展露自己的价值导向,让用户认识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用户对品牌的差异化认知,不再止于产品功能和形象传播,因为在这些层面上,不同品牌间正变得越来越近,以致似无差别,而是进一步深入对品牌及品牌企业的人格化辨别,而价值观则是人格化的核心内在。
在《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中,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等提出从价值到价值观驱动的营销。营销不再是一种管理需求和价值的操作性工具,而是通过价值观传导寻求顾客信任和长期关系的高度化战略,其背后直指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存在的本质意义,“而这些意义需要整合到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中”。说得简单一些,企业价值观就是要解释自己为什么而存在,以及因此形成的核心行为原则。
品牌IP的价值观提取正是对其背后企业价值观的传导和彰显。它会规定品牌IP的内容取向和行事准则,界定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品牌IP的一切对外表达,都应当是正确价值观的诚实流露,并受其约束。
一个“三观”扭曲、混乱或干脆缺失的品牌,很容易陷于“人设崩塌”的灾难性境地。
咪蒙可以说是自媒体时代养成的一个大IP。巨大的流量带来超强的变现能力,使其长时间以来成为内容IP的标杆。然而,因为一味地搏眼球、求流量,不惜编造故事、刻意制造争议、煽动情绪,最终引发强烈负面舆论,旗下内容账号被全部关停。同样,作为内容营销“老司机”的杜蕾斯,因为几则“油腻”“低俗”的品牌联动海报,引发大批网友反感而一夜“翻车”。
作为品牌IP灵魂的品牌价值观,一定是正向的、积极的,要符合普世性的价值准则。在此基础上,不同企业和品牌的精神内核会因为其背景和愿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化区隔,比如华为的“奋斗”,苹果的“创新”,等等。
具体来讲,品牌IP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提炼,可能来自对既有品牌资产的一贯顺承。也可能来自品牌创始人,品牌IP的价值精髓即为创始人的精神标签,例如“褚橙”因为创始人褚时健先生的故事而被称为“励志橙”;还可能来自对目标顾客的洞察,比如“小茗同学”,利用一个虚设的人物,带来品牌与受众间的天然亲近感,因为“小茗”这个虚拟人物及其身上的“贱萌”,正是从它的目标对象中提取而来。
(二)主体的三要素:人设、剧本、风格
如果说价值观是品牌IP的灵魂,那么人设、剧本和风格就是其骨骼、血肉,可以称作品牌人格三要素。
对品牌的人格化塑造,很像美剧《西部世界》里工程师对机器人“接待员”的设计过程,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专门的性格标签,并且有各自的生活场景和命运剧情,每个人物的背后,都是一系列量化了的参数。而对品牌的IP化塑造,也可以看作对品牌人格化参数的设定过程。
人设即人物设定,本来指动漫创作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等设计,现在则常用在娱乐明星身上,相当于某种个人形象规划。在社会化传播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经营着自己的人设。万物有灵且美,遵循IP化的逻辑,每个品牌也都需要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人设,人设是品牌人格化的具象呈现。
如果追溯品牌人设的渊源,20世纪50年代由广告大师李奥·贝纳操刀的“万宝路牛仔”,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今天我们普遍认为,具备IP化逻辑的品牌的一大共性就是它们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人设,比如故宫淘宝、江小白等。
品牌IP人设的塑造简单说就是对品牌的拟人画像。除了性别、年龄、身份等基本参数外,最核心的是赋予其某种强烈的性格标签,比如熊本熊的“呆萌、贱萌”,杜蕾斯的“风流邪痞”。在人设打造上,一是要符合品牌IP的内在价值观和精神内核,符合品牌的个性特质,同时三观取向要正确;二是要符合核心受众群的情感倾向,能够产生心灵上的自我投射,引起高度共鸣;三是角色本身要有趣、有料、有槽点、有噱头,甚至要有缺陷,这样才能有亲近感和话题感。
品牌IP的基本生存土壤是互联网,基本引爆途径是社会化传播,而社会化传播的内在驱动力是内容。品牌到IP的进化,就是赋予品牌超强的内容力、促使自发传播,这就需要给品牌IP设定一个有力的剧本。
人们天然对戏剧化的东西感兴趣,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说教。在互联网语境下,具有内容张力的品牌一定是自带剧本的。江小白的陶石泉先生说“产品出来了,剧本也就出来了”,从自传播能力出发,品牌自身的故事性必须充分。
2018年2月,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热播,“章丘”铁锅风靡一时,日销上万。我们相信那里的铁锅品质一定足够好,但更该关注的是讲述这口锅的方式,“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冶炼,三万六千次锻打”,“没放一滴油,丝毫不粘”,这口铁锅的故事被讲得足够好。
品牌剧本是IP化的主体要素之一,也是持续内容生成的源头,一个自带剧本的品牌更容易不胫而走,实现引爆。2018年,一杯看似普通的奶茶一夜之间蹿红,它的名字叫“答案茶”,你只要把问题写在茶杯的腰封上,心中默念五遍刚刚写下的问题,随后答案茶便会为你寻找冥冥注定的答案。“用一杯奶茶问询心中答案”“自带占卜体质的奶茶”,创意加技术造就了答案茶的超级剧本,火是必然的(见图2-2)!
图2-2 答案茶——一杯可以占卜的茶
风格即品牌IP的调性、气质。品牌的人格化塑造,要有人设,有故事,也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风格之于品牌IP或许并不特别具象,然而又无处不在。它是品牌IP内在价值取向和性格特质的外显,表现在各种有形的符号、道具上,也表现在品牌内容输出的格调、画风上。比如我们反复提及的江小白,“江小白”三个字既是品牌名称,也是一个虚拟人物IP,“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界定了品牌简单、纯粹的人格气质。从表达瓶到歌词瓶,从“世界上另一个我”到“一生一世的酒”,始终坚持着清新、文艺、走心的IP调性,以至“江小白式”文案已成为品牌的一大特色标志。
风格是品牌IP从内而外自然散发的独有气质,也是品牌IP的魅力彰显。成立于1971年的星巴克咖啡,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为人们开辟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星巴克作为一个超级品牌IP,代表了一种品位、优雅的生活方式,它所展现出来的小资、精致、轻奢调性,已经成为一种品牌的无形标签,也是最能引起粉丝心理共鸣的地方,人们甚至排队去买“猫爪杯”,就是对其品牌风格高度认同的写照(见图2-3)。
图2-3 星巴克的调性风格已经成为其独特的IP标签
(三)IP强识别:符号、话语、行为
作为一种人格体,品牌IP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显性化符号、话语、行为等,被识别、传颂和记忆。与大众传播的暴力重复和强行灌输不同,互联网语境下,品牌IP的识别层要求更加鲜活而富有穿透力,要能精确理解到网民的痒点、嗨点,能被自发地谈论和二次传播。由于大众情绪的不可捉摸性,品牌IP的发酵和引爆甚至是不可控的,一句话、一个梗会不明所以地忽然成为热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规划品牌IP的识别要素时,尽可能使其吻合社会化传播的特性,尽可能“带感”。
最常见的IP化符号是视觉符号,当然也有听觉的、嗅觉的符号等。作为最直观、最恒定的外在识别,品牌IP符号可以是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品牌经久沉淀而来的经典图腾,其共同特征是强烈的个性化和再认能力。具体包括将品牌代表性人物直接作为IP符号,比如乔布斯之于苹果、董明珠之于格力、陶华碧之于老干妈等,但是要注意这些人物都是真实的,他们身上的故事和特质要与品牌IP的主张和调性高度相符,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品牌IP的核心;采用虚拟人物或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比如小茗同学的“小茗”、米其林的轮胎人(见图2-4)、天猫商城的卡通猫等;品牌本身已有的超级符号,例如苹果公司的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等;经由产品的经典元素沉淀下来的核心图腾,比如可口可乐的玻璃瓶和飘带、奥利奥的标志性黑白夹心饼干、M&M's的彩色糖衣巧克力豆等。
图2-4 米其林的“轮胎人”是一个典型的IP符号
标志性的话语常常是品牌IP的关键识别要素,很多现象级的网络热点事件,便是源于某个“金句”的发酵,引发全民式的主动传播参与。与传统传播环境下的品牌口号、广告语不同,品牌IP的标志性话语要更加贴合互联网情绪,有爆点,有“病毒性”,具备“不胫而走”的能力。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的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特立独行、争议不断的老罗本身就是一个IP,这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的金句成了他的标志性话语。包括他创始的锤子手机,从确定“锤子”这个名字开始,便天然具有了IP特质,后来“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等金句也流传一时(见图2-5)。再比如2016年时杜子建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续写求助,一度成为当年互联网上的标志性事件。
图2-5 锤子手机“漂亮得不像实力派”一度成为网络金句
与静态的品牌符号相比,话语天然具有口口相传的能力,也更容易成为品牌IP化过程的催化剂。很多时候,品牌IP的话语流传甚至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源于用户的自发参与,是通过用户原创内容(UGC)的方式实现的。比如2017年麦当劳中国更名为“金拱门”,被网友发现后立刻引起疯狂转发,各路段子手纷纷大显其能,“快餐只吃金拱门,一生只爱一个人”“金拱门大饭店,您的此生挚爱”,这些纯属自发的传播逐渐成就了一次经典事件营销,麦当劳随后顺势推出“金拱门桶”等系列产品,可谓名利双收。
代表性的行为、事件也常常成为品牌IP被识别和记诵的标志,也可以看作品牌IP的“梗”。比如罗永浩身上最大的“梗”,就是他的砸冰箱事件,“锤子”手机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很大程度上,品牌IP的自发传播能力就取决于身上的那个“梗”,褚橙之所以能作为“励志橙”被主动关注传播,就是因为褚时健先生“75岁种橙子”这个标志性的行为。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里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就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中,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其性格和精神世界。我们对这些虚拟人物记忆最深刻的正是他们的标志性行为,比如武松打虎、黛玉葬花、孙悟空大闹天宫等。这一原理很值得我们塑造品牌人格时借鉴。足够“传统”的老干妈辣酱能以网红的姿态被持续追捧,很大原因便是它的那些标志性的“梗”,比如“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漂洋过海到美国后售价高达11.99美元,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尊贵调味品”,等等。
(四)立体输出:品牌IP的强力表达
品牌的IP化是一个持续输出表达、与目标受众不断交互的过程,经由立体化的表达系统,品牌IP的内在人格化气质得以彰显,形象血肉得以丰富饱满。从传播的角度看,品牌IP的输出过程也是与目标受众的连接过程,需要用整合化的思维做出整体设计。在互联网语境下,品牌IP的主要表达要素包括内容、媒介、事件、社区等。
内容是互联网背景下品牌IP塑造的基本驱动力。
大众媒介环境下,传播的基本逻辑是大声量重复,“用几个亿让人们记住一句话”;而社交媒体的特性则决定,品牌要想被受众主动注意、主动谈论、主动传播,就必须成为谈资,成为“社交货币”,必须锤炼超强的内容力。故宫淘宝能把一个庄重古板不苟言笑的紫禁城,打造成鲜活有趣又调性高级的高光网红,正是得益于其高频、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我们浏览故宫淘宝的公众号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有趣、有料、有腔调,以至于根本不再关心这是一篇好玩儿的趣文,还是一则长广告文案(见图2-6)。
2019年春节前夕,一则时长8分14秒的短片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啥是佩奇》成了现象级的爆款内容案例。在信息严重过载的今天,品牌IP的成就,常常要依赖若干强势内容的“引爆”,制造霸屏效果,例如百雀羚的微信长图广告《时间的敌人》,尽管被质疑缺乏落地页、转化效果差等,但并不妨碍这样一个老牌国货以全新的姿态刷新人们的心智。显然,爆款内容的生成有其偶然性和不可控性,不能奢望每一次品牌发声都达成引爆,因此就需要持续缜密的内容制造,并且尽可能追求高水准、高质量。
高品质内容的生成不仅仅来自品牌方、专业机构(PGC),很多时候,那些真正触达心灵并广为流传的内容,恰恰来自广泛参与的用户群体。
图2-6 故宫淘宝公众号的文章屡屡创造10万+纪录
典型的例子是网易云音乐,这款令大量文艺青年沉浸其中的音乐App,最核心的调性确立,正是来源于歌曲下面的自发评论。人们一边听歌,一边围观那些动辄被成千上万点赞的热评,潜移默化中已产生了心灵依附(见图2-7)。同样,江小白的文案之所以成为一种显著的品牌标签,也源于大量用户的主动参与创造。
图2-7 网易云音乐把5000条热评贴满地铁站
品牌内容需要借助有效的媒介组合传达,也需要结合不同媒介的特性生产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度膨胀而用户注意力又极度碎片化的时代,品牌的内容分发必须紧贴目标受众的时空轨迹,形成立体化的交叉覆盖。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的观念,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一切接触点皆是传播点,一切品牌营销举动,都在对用户心智施以影响。所以,我们应当从更宽泛、更广义的视角来理解媒介的定义,并建立品牌表达的整合化内容通道。
首先,产品自身就是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媒介。
产品不仅带来用户的直接使用体验,也是传递内容、彰显调性的天然入口,许多品牌话题的生成,就来自产品本身。2013年夏,一向以传统、经典面目示人的可口可乐,忽然高调推出了“昵称瓶”,文艺青年、纯爷们、吃货、高富帅等60多种人格标签被印在瓶身上,这些网络“原住民”耳熟能详的称呼迅速引发共鸣,人们纷纷主动传播、晒图,发自内心地参与其中。同样,味全每日C也是在产品上做内容文章的高手,从被网友们玩儿坏了的拼字瓶,到与熊本熊推出的联名款,再到借势流量明星李现的“现男友”瓶上线,可以说把产品本身的媒介功能发挥到极致。
当然,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那些惯常理解的媒体,包括传统的大众媒体,也包括以“双微一抖”为代表的新媒体。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高度活跃的现象级品牌IP,常常都有一个核心媒体阵地,作为IP树立的发祥地。
杜蕾斯最广为人知的是其官方微博,人们已经习惯于点开它的微博,看看这个机智的段子手又有什么新创意(见图2-8)。而阿里巴巴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它的微信公众号,其无厘头、画风漂移不定的文章风格,被称为“公众号界的一股清流”。
图2-8 杜蕾斯的微博是其标志性的媒体
事件是品牌IP制造热点、引发话题的重要发声方式。
互联网语境下的品牌IP化,就是需要不断地“搞事情”,让品牌以一种有温度、有性格的活跃姿态去吸引人们关注,保持鲜活,持续积聚传播势能。
卫龙作为“辣条一哥”,一直是在互联网上造热点、搞事情的高手,从周密策划、环环相扣的旗舰店“被黑”事件,到惊艳一时的iPhone风页面,再到“双11”用电视购物式的魔性画风推出1.8米的最长辣条,俨然已成为一个话题与惊喜不断的大网红。2019年“6·18”来临之际,这位充满朋克精神的“辣条一哥”,又一口气推出了15款辣条周边产品,从“富得流油”帆布包到卫龙辣条手机壳,画风辣眼而富有张力,再次引爆了话题热度(见图2-9)。
相比日常性的内容输出,事件引起的集中关注度和口口相传更具能量,更容易被持久记忆,对品牌IP的魅力加分也更有效。
2018年世界杯期间,本是厨电第二梯队品牌的华帝凭借“法国队夺冠退全款”一夜成为焦点,在法国队夺冠当天,社交媒体上除了热议足球本身,对华帝厨电命运的“担忧”也成了大量网民的一大兴奋点,被自发谈论传播。当然,由于活动事前设计足够缜密,华帝实际并未付出多大的代价,却取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成为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事件营销经典案例。
图2-9 卫龙辣条旗舰店“被黑”事件一度成为超过高考的热门话题
除了这种“自导自演”的事件制造,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玩儿起了联名,原本不相干的两个品牌,因为一个“×”号而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这股“万物皆可联”的风潮正有越演越盛之势。
比较典型的是品牌与成熟的头部IP联名,相当于流量借势,例如“故宫×农夫山泉”、小猪佩奇的IP授权等。另外,就是品牌之间的跨界联名,常常能擦出令人惊艳的火花。比如大白兔奶糖和气味图书馆联名推出的香水系列,“来点孩子气”让两个品牌瞬间带感;在国潮复兴的热浪下,李宁和《人民日报》推出的“硬核”联名款,更是吸引了眼球,“三十年前,《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向广大读者征集李宁商标设计的消息;三十年后,中国李宁把《人民日报》印在李宁的服装上”(见图2-10)。
图2-10 中国李宁和《人民日报》推出的联名款
品牌IP实现核心用户触达和强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搭建品牌社区,即“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间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专门化的、非地理意义上的社区”。品牌社区通常基于对产品的极度热衷、对品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乃至崇拜,是品牌与用户的垂直连接阵地,也是IP内容作为一种类亚文化存在的发祥地。
小米社区是小米公司官方建立的面向“米粉”的交流沟通平台,上线当年即达到了158万人的注册量,小米手机刚面市时创造了3小时内10万台手机发售一空的奇迹,正得益于小米社区的早期口碑势能积聚,以及“米粉”的追捧。
经典的“创新扩散”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新产品、新事物从面世到流行,都离不开初始的创新使用者和早期意见领袖的带动,而品牌社区则是甄选、连接消费先驱和引领者、种子用户的最佳平台。小米手机当年能够以线上平台引爆市场,便离不开少数铁粉级发烧友的参与,以及大量信赖、追随、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米粉”的支持,进而通过“米粉节”、粉丝同城会等一系列的线下活动,使小米的品牌社区运营更加坚实饱满,与粉丝间的关系黏性也更加牢固(见图2-11)。
图2-11 小米社区
同时,以结构化形式存在的品牌社区,因为其自来的社交属性,会成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高频交互、催生信任和情感纽带的有效载体,最终通过深度的体验感受和主动参与,建立心灵上的归属和精神共鸣。
20世纪80年代,正是因为一群热衷摩托文化和冒险精神的“哈雷迷”,组建了他们共同的兴趣和精神家园——哈雷车主会,挽救了处在倒闭边缘的哈雷摩托。因为对品牌精神和其所代表生活方式的强烈认同,他们把品牌社区当成引以为豪的共同身份标签。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为用户间的跨地域连接提供了极大便利,品牌社区的培育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品牌IP“四维模型”,从内而外地系统解构了一个成功IP的本质逻辑和不同层面要素,也揭示了从品牌到IP进化的方法与抓手。尽管在现实中,一个品牌的IP化进阶往往不一定如模型展示的那般面面俱到,但我们深信只要触及本质、贯通底层逻辑,就一定会对实践产生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显示其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