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改开腹,摊上大事了

手术方式选择的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其实就是在肚子上开三个孔,然后把镜子和钳子等工具塞进去。镜子就是摄像头,连接着手术台边的屏幕,镜子进入腹腔后,腹腔里面的脏器就会清清楚楚地显现在显示屏上,外科医生也就可以看着显示屏切切割割了。

以前外科医生做阑尾切除都是要开膛破肚的,现在腹腔镜技术发展了,很多手术都可以通过腹腔镜来做,优点是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确是外科手术的一大进步。

但今天,这个腹腔镜手术恐怕是进行不下去了。

因为镜子下去后,外科医生很快就找到阑尾了,阑尾就猫在右下腹这里,安安静静,完全看不出有坏疽或者穿孔的迹象,顶多是有轻微的充血,一点点水肿,不严重。这样的阑尾,绝对不可能引起患者这么严重的腹痛。

除了发现阑尾好端端的,更恐怖的还在后头。

腹腔内有很多淡红色的液体,起码有100~200mL的量,还有少许纤维蛋白凝块,像豆腐渣一样。

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正常的腹腔应该是仅有少许液体,且这些液体也该是清亮的,不应该是淡红色好像血一样,量还不少,还有纤维蛋白凝块,眼下这情况,怕是有大麻烦了。

“腹腔镜恐怕吃不消了,赶紧转开腹吧,说不定是肠子出了问题,”外科医生板着脸说,“不是阑尾炎。”

他暂停了手术,出去跟家属说:“患者有阑尾炎,但阑尾炎不严重,仅有轻度充血水肿表现。有可能存在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可能是小肠出血,现在还不好说,我们得转为开腹手术,好好探查清楚再决定怎么处理。”

外科医生一番话,把家属吓得不轻。但家属此时已然别无选择,只有同意外科医生的做法。

重新回到“战场”,外科医生麻溜地剖开了患者腹部,仔仔细细地撩起每一段肠管来检查。

发现问题了!

在距离阑尾差不多80cm远的回肠肠壁有暗红色、节段性分布的多处片状出血!并且这段肠管是充血、肿胀、增厚的,说直白一些,就是发现一段肠子是充血、肿胀并且表面有出血的。即便是个实习医生,此刻也知道遇到大问题了。

外科医生傻眼了。本来术前以为是阑尾炎,谁也没想到开了肚子后居然不是。但临床就是这样复杂,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真正的病因是什么,所以,外科医生术前术后都不敢把话说满,必须给自己留下余地,否则就是对患者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这与医生的个人临床技术水平无关。

还好,肠子还没有发黑(发黑意味着坏死),并且没有穿孔。外科医生下意识地触摸了肠系膜动脉,还好,搏动还存在,动脉供血还是好的,姑且算是众多坏消息中唯一的好消息吧。外科医生赶紧让护士打电话,把外科主任喊了下来。这情形太复杂,必须要领导坐镇。毕竟主任的经验更丰富、处理更果断,有他在,大家都安心。

外科主任收到消息,怕自己吃不准,把消化内科主任也一起带过来了。切切割割是外科医生的专长,但眼下是发现一段小肠在出血,到底什么原因呢?还是跟消化内科主任一起讨论一下更安全。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患者。

消化内科主任上台一看,又回顾了患者的病史、术前查体情况和辅助检查情况,诊断是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这个病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过,即便是外科医生,也没太接触过这个疾病。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病因不清,其发病与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有关,以春秋季节发病为多。有可能是吃了脏东西,也可能是某些细菌的作用,导致小肠发生病变,出现小肠肿胀、出血,严重的会造成小肠坏死。患者会有发热、腹痛、呕吐、腹泻、血便等表现,如果没及时发现,患者有可能因此丧命。

大家也不用担心,大多数吃了坏东西后拉肚子、腹痛的情况都不是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更多的是普通的肠胃炎。但如果经治疗后无好转,或者有便血,那就要警惕了。

几个主任一商量,患者目前虽然有肠子出血,但是还没发生坏死、穿孔等,所以就暂时不切小肠,放一条腹腔引流管就可以关腹了。当然,得把阑尾干掉。阑尾有轻微炎症,保不准下次就轮到它出幺蛾子了。切掉阑尾就能预防阑尾炎发作了(阑尾都没了,这辈子当然不会得阑尾炎了)。目前研究表明,人没有阑尾一样能活得很好,倒是阑尾炎发作会让人饱受折磨。

置放腹腔引流管,就是在患者腹壁上穿一个小孔,放一条手指般粗的导管进入腹腔,末端留在体外引流,这样就能保证将腹腔内的血液及时引流出来。引流本身有治疗作用,而且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如果没有引流管在,病人腹腔内即使已经出血几百毫升都可能不被发现;但如果有引流管在,只要腹腔一出血,血液就会流出来,被医生即时发现。当然,如果引流管堵住那就另当别论了。

手术顺利完成,关腹。送ICU密切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