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案
高某,男,11岁。初诊时间:1987年6月2日。
主诉:头昏一日。
诊查:患者头昏沉重,嗜睡,步履蹒跚,似醉非醉,遍身酸胀,胸部闷乱,精神委顿,恶心时作,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滞。
中医诊断:中暑(湿浊蒙蔽)。
西医诊断:中暑。
辨证分析:患者以头昏、胸部闷乱、恶心为主要症状,结合舌苔、脉象可诊断为湿浊蒙蔽型中暑。天热迫下,地湿上蒸,湿热交蒸,时邪不正之气从口鼻而犯中上二焦,清阳失旷故精神委顿,头昏,嗜睡,胸部闷乱,恶心;湿浊阻于周身,故遍身酸胀;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滞均为湿浊蒙蔽之象。
治则治法:疏表化湿,避浊宣窍。
用通关散取嚏未得,遂加指压人中、合谷穴,5分钟后得嚏,头昏沉、胸闷、恶心即明显好转。
处方:淡豆豉10g,防风6g,姜半夏10g,藿香10g,佩兰10g,姜川厚朴10g,薄荷5g(后下),砂仁4g(后下),万应曲10g,苍术10g,茯苓10g,生甘草3g,避瘟丹2粒。2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头昏似醉已清,胸部闷乱得舒,恶心平,步履健,精神明显好转,舌红,苔白,脉缓。湿浊已化,清阳已达,尚虑余邪为患。拟守原法小其制以进之。
处方:藿香10g,佩兰10g,苏梗10g,姜半夏6g,砂仁3g(后下),淮山药12g,苍术6g,生谷芽10g,广陈皮3g,茯苓10g,姜厚朴6g,生甘草3g。3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此似《时病论·秽浊》篇中所述:“偏于湿者,苔白而腻,口不作渴,为湿秽也。”一周来迭经治疗无明显疗效,用通关散取嚏后,清窍蒙塞之症即豁然而爽。阴阳之气顺接,而清窍得通,继用清暑化湿、醒脾助运之品以巩固疗效。又似此症在农村巡回医疗时,曾用卧龙丹未能取嚏,甚至加用毫针刺人中、合谷穴仍无效,后在合谷穴的毫针针柄上加艾温针而得嚏,始达到开窍醒神之显效。此又是法中之变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