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4)
- 中医四大名著(第四卷)
- 李楠编著
- 4991字
- 2021-05-26 18:04:30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是在桂枝汤、麻黄汤原剂量的基础上各取1/3量,合而同煎。本方对于邪少势微,且又有欲出外解之机,以面有热色、身痒为主症者最为适宜。
麻黄汤治表实无汗,桂枝汤治表虚有汗,二方合用,又小剂量服用,既能发小汗以祛邪,又不过汗伤正,是得宜活用之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①烦不解者,先刺风池②、风府③,却与④桂枝汤则愈。(24)
【注解】
①反:反而。
②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脑后发际陷中,枕骨粗隆直下正中陷中。
③风府:督脉经穴名,在项后人发际1寸,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④却与:然后给予。
【解读】
本条讲太阳中风症,当邪势较盛时,可先用针法以泄邪。太阳中风症,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法,照理应当得微汗而解。可是刚服药一次,反而出现心烦不安,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药不对症,病情发生内传化热的变化;二是表邪较盛,药力不够,正气驱邪之力不足,正邪相争而致烦。如属前者,必须立即更改药方,桂枝汤绝对不可续服;如属后者,则应采用针刺方法,先刺项后的风池、风府穴位,以泄经脉郁遏之邪,然后再续服桂枝汤,即可向愈。
两种病机截然相反,万一诊断错误,则后果非常严重,决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在辨证时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是桂枝症仍在,所谓不解者,是指表症未解也。二是只增一烦,别无其他热症。如果误认心烦为热,而改用清热方药,同样是错误的。从本条先用刺法来看,针刺确实可补汤药的不足,于此也可见仲景不但是博采众方,而且是博采各种治疗方法。前面已有针足阳明,使经不传的方法,此条更是开针与药并用的先河,这样的治疗思想,也应当积极发扬。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①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②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
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注解】
①脉洪大:指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宽洪满指,但来盛去衰。
②一日再发:一日发作2次。
【解读】
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发汗,应遵第12条方后注所嘱咐的煎服法使用,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服药过量,或汗不得法,可致汗出太多,发生种种变化。
若大汗出,脉由浮缓变成洪大,是脉虽变而证未变,发热恶寒,头痛项强等症依然存在,仍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并应遵守第12条方后注所嘱咐的煎服法使用。此处的“大汗出、脉洪大”是一次过量服用桂枝汤而产生的副作用所导致,并非阳明里热,应无烦渴、大热等症。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与前“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的病机相似而略轻,为太阳病发汗治疗后,余邪犹存,属太阳表郁未尽解之轻证,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更小计量的辛温轻剂,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兼祛微邪。
本方临床应用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略同,但病情更轻微。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①,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①烦渴不解: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是形容烦渴之甚,不解是指病未愈。
【解读】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邪虽去,而伤劫津液。大烦渴不解.阳明证也.脉洪大.阳明脉也。服桂枝汤,大汗后,津液被劫,致伤胃津,口渴舌燥,烦渴不已,此邪入于阳明,非于肌表,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律。方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肺润燥,加人参益气生津止渴,粳米、甘草调中和胃,以救服桂枝场大汗之误。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①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犬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
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舍,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注解】
①无阳:阳气虚弱。
【解读】
太阳病,经过多日,仍发热恶寒,且热多寒少,是太阳病表邪尚未完全解除,并有化热迹象。此外,应有轻度的心烦口渴症状。给予小剂量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本方为桂枝汤、越婢汤之复方,是太阳病表未解而内有热的证治,因邪气不重,正气尚旺,故仅取桂枝汤的2/3调和营卫,越婢汤的1/3辛凉清透,发泄郁热。
如果病人脉象微弱,则非阳证表现,有可能是虚寒阴证,不可使用本方发汗清热。所谓无阳,是阳虚不可发汗的互辞,也就是正气虚的意思,微弱脉是正虚不足的确据,即使有上述寒热症状,也当舍证从脉,绝对禁用汗剂,故云“不可发汗”。
本条运用的是汉文兜转法,“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接在“热多寒少”之后。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皆表证经久不愈,邪气郁滞,但有轻重之不同。由于邪郁既久,邪势已衰,既非单纯桂枝汤证,也非单纯麻黄汤证,故用麻黄桂枝二方酌量参合以治之。三方都是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其邪稍重;一日再发,其邪稍轻;发热恶寒全日无休止时,则其邪较重,但比桂枝汤、麻黄汤证为轻。桂枝二越婢一汤外散表邪,内清郁热,治太阳病表未解而内有热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全日无休止之轻证,为微发汗而兼清里热之剂。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之力最弱,治发热恶寒、一日再发的邪在肌表之轻微证。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汗,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之太阳表郁轻证。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解读】
本条讲水饮阻滞似表,汗下津伤而病仍不解,治当益阴利水。本条首先回顾了已经用过的治法,接着提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依然存在,这就颇值得研究,从更换的主方来看,桂枝汤去桂,可以肯定治不在表,加入苓、术运脾利水,显然是旨在利水治饮。由于里有水饮阻滞,在外的阳气被遏,故发热无汗,在外的经腧不畅,故头项强痛,“水热结胸症”可以发生项强,可做旁症。正由于里之饮邪阻滞,胃气阻塞则心下满微痛,水湿不得下行则小便不利。既然不是表症发热,自非桂枝汤所能治,而心下满微痛,更不同于肠腑燥实,用下是错误的。
所幸尚未发生其他变症。但是误用汗下,津液徒伤,致成津已伤而饮仍停的局面,饮停必须利水,津伤当兼益阴,所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样的化裁,既加强了利水治饮作用,又具有益阴功能,庶利水而不伤津,水饮去则诸症自除,所以说:“小便利则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①,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③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28)
【注解】
①挛急:拘急挛缩,伸展不利。
②厥:手足逆冷。
③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解读】
伤寒脉浮,寒邪化热。自汗出,阳泄于表。小便数,阳气复陷于里。心烦者,阴血虚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也。脚孪急考,汗出伤律,当应止汗回阳,不可与桂枝汤攻其表。若与之,必过汗损阳,则庶。继则津液不能上承,故咽中干。心阴不足,故心烦。律液外亡,胃气不和,故吐逆。
与甘草干姜汤,甘草缓中以充液,干姜温里以回阳,服之阳可复而愿可止矣。此阳虽复而阴未复,更与芍药甘草场,以清风燥,恢复明液,故足可伸也。胃不和谵语音,阳明律液虚之故,少与调胃承气汤,芒硝咸寒以润燥,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以和中,少与该方意在清胃燥和胃气,而不在泻下,使胃气和阳气复,而病可愈也。若用桂枝解表,更用挠针通络取汗,必亡阳,则四肢厥逆,此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故与四逆汤湿经以救逆也。
问曰:证象阳旦①,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②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述,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
【注解】
①证象阳旦:证候与阳旦汤证相似。《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注:“阳旦汤,即桂枝汤。”
②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解读】
本条是承接上条,以设问之法,继续讨论桂枝汤类证误用桂枝汤治疗致变之理。《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谓:“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证象阳旦”是说上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及“微恶寒”等象是阳旦汤证,“按法治之而增剧”指用桂枝汤治疗,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恶化增剧,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烦躁吐逆等症。
这是因为证象阳旦而实非阳旦,除“伤寒脉浮,自汗出”及“微恶寒”外,尚有“小便数,心烦”及“脚挛急”等症,非桂枝汤证而以桂枝汤治之,是以会发生变证。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则是对变证病理机制的分析,根据寸口脉象浮大,浮为风邪,大为正虚,表有风邪故有微热,阴阳两虚,则小腿拘挛,病的情形虽像桂枝汤证,但实为虽有表邪但阴阳两虚,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现反而用桂枝汤并增加桂枝的用量,以致汗出多而阳气更虚,因而四肢厥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其救治的方法,应当先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复阳。
夜半阳气来复,两脚自然转温。下肢如还微有拘挛,再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复阴,拘挛就会消失。这是先复阳、后复阴之法。如果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并出现言语错乱,则是阳明燥热内结,需要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大便溏说明阳明燥热已除,言语错乱之证随:之消失,病即痊愈。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