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竞争与摩擦

(一)中美竞争的主要焦点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期创造了长达10年的繁荣期,进入21世纪,美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过去10年巨额投资形成的巨大的生产能力,急需为其产品寻找市场。美国新贸易政策适应了美国的出口扩张政策。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因此,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国通过制造“贸易摩擦”来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国开放市场,尤其要使美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业等在中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美国常用的手段。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很多,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但焦点问题是中美贸易中巨额逆差问题。2006年,美国货物贸易赤字超过8 000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赤字首屈一指,达到创纪录的2 325亿美元,几乎占赤字总数的30%。超过2 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似乎突破了布什政府所能承受的心理关口,他们不得不做出强烈反应。美国认为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人民币币值低估15%~40%(周茂荣等,2007);中国政府为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另外,对于不断扩大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许多美国人相信,这不是因为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不足,而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市场开放上的不对称所造成的。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中国向美国出口太多,而是中国的贸易壁垒使得美国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出口机会,这是对美国企业的不公平贸易。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5年美国对华出口1 161.9亿美元,下降6.1%;自中国进口4 818.8亿美元,增长3.2%;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3 656.9亿美元,增长6.6%。2016年1—6月,美国对华出口512.2亿美元,下降8.2%;美国自中国进口2 122.5亿美元,下降6.9%;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 610.3亿美元,下降6.5%。这意味着,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年都从美国赚取3 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差额。

对此复杂棘手的问题,我国政府做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1.美国政府夸大了贸易逆差

由于香港转口贸易的因素,美国并不存在所谓对华贸易巨额逆差。中国对美出口商品过去曾经有70%经香港转口,平均增值40%~50%,有些产品增值达100%。而美方按原产地原则统计,统统计算为从中国大陆的进口,因此,夸大了大陆的出口数量。

另外,美方的统计没有记入美中服务贸易的顺差,美国的投资银行、咨询机构在中国都有大量赚钱的业务。

2.中方顺差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中国大陆对美出口70%属于加工贸易,原料、零部件、包装物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芭比娃娃)。由于“顺差转移”的因素,原先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美欧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因此,中方顺差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它并没影响近10年来美国贸易平衡总体状况的走向,也绝不是影响美国贸易平衡的关键因素。

3.外资企业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受益者

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外资企业已经成为出口的主力军,所以,港台和外国企业集团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直接的受益者,而中国人在加工贸易中仅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另外,美国海外子公司产品有30%出口到美国,是美国向美国出口。美国贸易逆差没有减去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出口,从而扩大了逆差的数额。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绝大部分是美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及其在中国的加工贸易造成的。

4.双方贸易反映双方的经济互补和互利关系

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精密机械、飞机、化肥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2007年以来,为了实现“减顺差”目标,中国政府采购团多次到美国直接采购技术和物资,增加即期进口;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大吨位铁路救援用轨道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制造开发、电器机械制造业等81个行业实现鼓励技术引进的政策,扩大长期进口;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技术行业降低出口退税率或提高关税税率,限制过度出口等。

5.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是影响贸易平衡的关键因素

尽管“巴统”组织已经于1996年解散,但是美国对华的高科技出口一直没有放松,从20世纪80年代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设备,到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技术和先进机床设备等。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使美国企业失去了高科技产品进入市场的大好时机。因此,美国政府有责任为发展双方经贸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中美贸易确有顺差,但是没有美国人夸张的那么大。事实上是,顺差在中方,但利润在美方,好处在双方。其实美国完全了解中美双方贸易的实际情况,也完全清楚当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会长期容忍中国的巨额顺差,否则中美贸易关系完全会是另一番景象。按照国际关系理论,不对称依赖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目前,中国对美国市场过分依赖的状况的确对美国有利,一是有利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向美国更多地开放市场;二是在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只要不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减少中国的谈判能力,多投“赞成票”或“弃权票”,不投“反对票”。

(二)中美经贸关系在摩擦和冲突中发展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似乎形成了两大“悖论”。

1.在政治方面不利影响增多,但双边贸易和投资仍然持续升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曾不断向中国发难,无端扣留中国“银河”号货轮;同意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美;用导弹袭击我驻南大使馆;诬蔑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文和为“中国间谍”;更有甚者,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南中国海上空撞毁中国战斗机,以及美国决定对台出售大批武器等数起严重事件,中美关系一度被推至危机边缘。近年来,美军加紧调整在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大大增强美驻太平洋地区的军力,尤其在台湾地区“3·22大选”期间派出2艘航母来炫耀武力。然而,中美双边贸易和投资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

据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2016年11月11日发表题为《特普朗当选 中美贸易战不太可能》的专栏文章报道,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出口商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稳步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从2000年的160亿美元激增到2015年的1 160亿美元,而美国商品在中国进口商品市场的份额也在同期从2.2%大幅增加到7.7%。美国还对中国保持着巨大的服务贸易顺差,这与其贸易的比较优势息息相关。2000年,中国仅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1.8%,但到2014年这一数值已翻了近4翻,达到6.0%。在美国的服务贸易顺差中,中国的贡献从2000年的2.6%提高到了2014年的12%。美国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似乎已达峰值,尽管其份额在2015年有所下降。然而,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累积外商直接投资仍然是经合组织经济体中最大的。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对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重要性日益提高。2015年,中国市场贡献了2.0%的收益,而日本市场仅贡献了1.0%的收益。凭借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美国也成为中国资本流出的最大市场。截至2016年5月,中国持有20%的美国国债(美国国债总额为19.3万亿美元)。如中国减持美国国债,这将增加美国国债的利息成本和利率的波动。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说,中美的双边贸易额2015年已经达到了5 584亿美元,双边直接投资额已超过1 400亿美元,而且还在迅速增加。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因此,中美两国经济联系十分紧密。

2.经贸领域摩擦不断,但双边合作更趋广泛和深入

除了中美双方对贸易不平衡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外,中美在知识产权领域屡起风波,曾一度濒临贸易战的边缘;在反倾销问题上,美国一直对中国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和歧视做法,近年来频频对中国的彩电、服装和家具提起反倾销调查,严重损害了两国的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2005年,又爆发中美之间的最大的纺织品纠纷,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是,就在摩擦不断的同时,中美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却日渐扩大和深入。在航空、通信、卫星、汽车、煤气开采、环保、石油等领域,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

具体而言,美国为了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会对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施加压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政治家们会从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背景下作出符合美国全球利益的抉择。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政治影响的加大,由于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美国现在必须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因此,美国不可能对中国采取过激的政策举措。所以,我们不必对中美经贸前景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