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政府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演变

(一)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

从经济上看,美国的贸易政策是指能直接影响美国进出口地理方向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跨国投资的政府措施。政府的措施以关税、配额和补贴的形式表现,这些措施对贸易产生扭曲的影响。政府也可以通过谈判形式寻求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美国贸易政策是美国经济利益的反映。理解美国贸易政策还必须从政治的角度去看。本杰明·科恩(Benjamin J. Cohen)认为,美国的贸易政策是一种混合体,“它是一个国家试图影响外部经济环境的那些行动的总称”“它也是一个国家整体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共同的政策目标”。此后不少人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其中多数人是经济学家。罗伯特·帕斯特认为,经济学家们关于贸易政策的定义都排除了该政策背后的“政治过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他自己的定义接近于科恩的定义,认为美国的贸易政策是指“美国政府试图影响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部行为,或者是直接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或者是调整美国经济以适应外部环境”。Raymond J. Ahearn(2003)认为,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是实现美国国内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或手段。每一项贸易政策的措施在本质上都影响着国内和对外经济和政治利益。这些利益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国内政治利益。贸易政策是在美国的制度安排下对国内有组织的利益集团通过寻求政治、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反应;②国内经济利益。贸易政策影响着GDP的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也影响着特殊地区、产业、工人和社区的生存。这些都是国内利益的表现形式;③对外经济利益。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支持以规则为基础和以非歧视原则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多边贸易体制从长期看有利于促进全球繁荣和稳定,但在短期内也会牺牲本国利益;④对外政治利益。美国贸易政策服从于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目标,其中包括与美国的盟友通过贸易政策来巩固彼此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美国的国内外利益又通过以下组成的政策措施得以实现:①国会制定的贸易法和其他宏观立法中有关贸易的内容;②主管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颁布的行政法规;③贸易法庭的裁决所确立的惯例;④与外国订立的贸易条约或行政协定,其中绝大部分是不须经过国会批准的行政协定,如美日关于日本汽车输美自动设限协定;⑤美国所参加的多边国际协定(如世界贸易组织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有关规则,这是因为这些国际贸易规则与美国的国内法息息相关,两者有强烈的互动性。事实上,由于美国的政治和贸易优势地位,国际贸易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影响的,而反过来争取世界经济的立法权也一直是美国政策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美国贸易政策的发展变化

由于国内和外部因素的改变,反映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贸易政策也发生着变化。从历史上看,美国贸易政策是随着国内外政策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点可以把美国贸易政策分为五个时期:1765—1815年,1815—1934年,1934—1962年,1962—2001年,2001年“9·11”事件以后。从这样的视角看,美国的贸易政策是不能简单地放在贸易自由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框架内分析的。

1.美国独立时期(1765—1815年)

这段时间的贸易政策主要是抵制英国货物,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支持法国革命,促进美国独立和获得主权国家的地位。

2.促进出口和限制进口时期(1815—1934年)

在这10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政策主要取向是满足国内经济和政治的需要。这些政策包括用高关税保护美国的幼稚产业,扩大美国的出口。在这个时期美国的高关税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二是为了财政收入。这主要是对羊毛原料与毛纺织品进口都提高了税率,接着对其他纺织品、钢铁、铜、镍及料器等也提高税率,而对国内不生产的咖啡与茶叶则给予免税或减税待遇,以刺激国内生产,扩大出口。1897年,麦金莱当选总统,那一年所通过的《丁利税则》使平均进口税率达到了57%,创历史新高。

3.对外经济目标占主导地位时期(1934—1962年)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案》。该法案是美国第一次确立以互惠和非歧视原则作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础,把互惠原则通过双方贸易谈判扩展到所有贸易方,这标志着美国试图从保护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美国慷慨地对西方盟国开放国内市场,却并不要求盟国对等开放,单边贸易自由化成为美国拉拢西方盟国的“政治糖果”。同时,美国对共产主义国家实施了出口控制政策。美国作为战后世界第一大资本主义国家,更想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国家联盟,为对付共产主义国家打基础。在美国的努力下,若干个国家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世界银行)后又产生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4.向国内利益倾斜时期(1962—2002年)

在国际环境相对稳定,美国国内利益与外国经济矛盾突现的时候,美国的贸易政策发生了向国内利益的倾斜。第一,1962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62年贸易扩大法案》,设置“特别贸易代表”一职(注:1980年改为现名),专门与其他国家谈判,要求对等开放市场。第二,1971年12月,美元贬值7.8%,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提高美国出口竞争力。第三,有选择地开放市场,1985年,与以色列、加拿大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第四,管理贸易,即政府为了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如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国家出口战略,确定半导体、计算机、通信、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第五,多边主义、区域主义和双边主义并举,拓展美国对外贸易的空间。第六,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仅1995年一年,美国就向WTO提交了一系列的投诉。要求贸易伙伴对等开放市场。第七,如果不按照美国的意愿,美国就以“对等”贸易和“公平”贸易为借口,使用“301条款”或者“特殊301”和“超级301”,还广泛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以及备受争议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保护本国的企业和市场,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

5.置国家安全为优先的时期(2001年“9·11”事件至今)

“9·11”事件使美国把安全置于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积极促使发起多哈议程,推动全球贸易的新一轮谈判。美国的目的是把WTO的144个成员通过贸易谈判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为美国的全球反恐提供基础。同时,布什政府展开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活动,2003年,佐立克表示,寻求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必须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安全目标。美国以自己巨大的市场为诱饵,用开放自己的国内市场吸引外国,以此达到对外政策的目的。按照美国的逻辑,一些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国家被列入了美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候选名单,而另一些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支持不力的国家被排除在外。

(三)结论

纵观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史,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在不同的时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表现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美国贸易政策的重点或是朝国内经济和政治利益倾斜或是朝对外经济和政治利益倾斜;第二,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化都是美国利益的实现方式;第三,由于战后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美国更多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高度推行符合美国内外政策目标的贸易政策,必须对满足国内利益和国外利益的需要进行平衡。国内外利益驱动下的贸易政策表现为推行贸易自由主义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认识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为我们认识中美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