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干预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进一步凸显,国际社会广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呼声日益高涨。控制和削减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迄今为止控制气候变化措施的中心。为此,有关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采取多种国内减排措施,具有代表性的是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emission trading system)和征收碳税(carbon tax)。前者一般是指由政府设定一个总体碳排放水平,然后赋予(往往通过拍卖)企业一定的碳排放权,并在总体排放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之间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后者是根据单位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实践中一般以所需化石燃料的碳含量水平为标准)征收的一种环境税,自1990年以来先后为芬兰、瑞典、荷兰、挪威、丹麦等近十个北欧、西欧国家以及加拿大的少数地方政府采用。

这两种措施都强调依托市场机制,将工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影响内化为企业生产成本,为工业减排提供驱动力。不过,正因为这类措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在其他国家没有采取类似措施的情况下,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能面临的不利影响成为一个受关注的问题。边境碳调节措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有关边境碳调节措施的设想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已被提出。本质上说,这类措施是排放权交易制度、碳税等国内碳减排措施的拓展和延伸,其目的是使进口产品承受与本国产品相当的碳排放成本,以抵消前者由于没有承担相应减排负担而可能享有的竞争优势,具体形式和名称则不一而足,最典型的是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要求购买排放许可等。近几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生效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立,该问题逐渐成为西方国家讨论的一个热点。在政府层面上,法国政府曾于2006年正式提议建立一个统一的欧盟边境碳税制度,向来自未根据“京都议定书”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税。但是,这个提议在欧盟内外引发了较大争议,欧盟对此采取了暂时搁置的态度,表示将在2010年后再予以考虑。美国2009年“法案”中要求进入美国关境的特定货物均需购买IRA的规定,使之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第一个将边境碳调节措施付诸立法实践的法律文件。西方国家热衷于探讨和推行边境碳调节措施,意图究竟何在?大体而言,支持这类措施的主要理由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抵消外国进口产品因未承受与本国产品相同的碳排放成本而可能享有的竞争优势,维护“公平竞争”,这是相关措施的支持者最经常谈到的一个目的。基于这一原因,近两年美国国会提出的多个涉及气候变化问题的立法草案中,都不约而同地包含了所谓的“竞争力条款”,试图通过不同方式的边境调节手段,将国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延伸到美国进口产品和外国温室气体控制制度。

其二,解决一国或少数国家采取国内碳减排措施而导致的所谓“碳泄漏”问题,即受影响的国内产业(特别是能源和碳密集型产业)为降低成本而向没有严格限制碳排放的国家转移。据认为,这将导致全球总体碳排放量上升而不是下降,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美国“法案”就声称,鉴于美国企业遵守国内减排措施将产生的成本与在其他国家遵守各种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所带来的成本存在差别,建立IRA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由此导致的“碳泄漏”的可能性最小化。

其三,边境碳调节措施还越来越多地被当作对外施加压力、推动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发展中大国承担高水平和强制性减排义务的手段。这一点在“法案”中也得到了明确体现。它规定:IRA制度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促使外国,特别是快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与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的“巴厘行动方案”相一致的实质性行动。

由此可见,以单边贸易限制形式出现的边境碳调节措施,试图产生“一石多鸟”的政策目的:首先,作为向进口产品传递本国产品所承担碳成本的“杠杆”,维护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防止出现国内产业和相应碳排放向境外转移;再次,影响他国环境和气候变化政策。借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口号和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各国相互依存关系,这类措施似乎无论在贸易领域还是环境领域都表现出某种正当性乃至必要性。但事实是否如此?这类措施的合法性以及对国际贸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待以后实践检验。

【思考题】

1.名词解释:重商主义、关税保护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战略贸易理论、先行者优势、碳关税

2.试述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与新贸易保护理论的异同。

3.结合贸易保护理论,举例说明政府如何综合运用关税、补贴、反倾销、非关税壁垒等手段干预国际贸易。

4.美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5.中美贸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中美贸易逆差这么大,但中美贸易却一直在发展?

6.什么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碳税?实行这些制度的目的何在?

【英文文献阅读】

US trade preferences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the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扫描此码 阅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