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竞争力理论
国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基本资源(土地、人口、自然资源等)、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还体现在一些无形的文化、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的影响力。这些无形的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跨国企业的形象、商誉,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投资等行为。以下我们重点分析软实力及其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一)国家竞争软实力的起源与概念
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他曾任克林顿政府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国防部助理国防部长,在美国政界和学界都有广泛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界关于美国国力是否衰败的大辩论中,他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在那场辩论中,以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1987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为代表的“衰落论”无疑占有主流地位,但约瑟夫·奈却认为美国的力量并没有衰落,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以及同年在美国著名的《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和阐释了“软实力”概念。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文章和著作,对其软实力思想进行了梳理、扩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软实力理论。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soft power)是相对于“冷战”期间大国对抗的轴心“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的,在世界变革的情况下,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要学会通过新的力量源泉来实现其目标: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价值。他将这种新的力量源泉称为“软实力”,并强调相对于通过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威胁利诱达到目的的“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同化力,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诱惑和说服别人接受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
约瑟夫·奈认为,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时)。他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列出了美国产生软实力的潜在资源,也就是吸引力表现:美国吸引的外国移民是排名第二的德国的6倍;美国是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出口国;在全球160万海外留学生中,28%在美国,相比之下,英国只有14%。其他衡量指标有美国比其他任何国家出版的书籍都多、音乐销售量高于排名第二的日本两倍多、互联网网站主机是日本的13倍、所获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贝尔奖最多、所获文学诺贝尔奖排名第二、发表的科学及期刊文章数目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4倍等。
(二)软实力的构成和评价指标
软实力包括同化力、规范力和影响力三部分和八项评价指标,是软实力评估的核心内容。
1.同化力
同化力是一国自愿效仿和追随他国魅力,能够让对方认可、接受并效仿,甚至成为自己价值和文化的一部分,转化成为他们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准则。同化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文化虽然无法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时时刻刻存在。母国与东道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商业习惯等方面形成的“文化距离”会对直接投资的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化认同”国设立企业,有利于对办事流程、规则形成合理预期,在具体投资和管理中将获得较大的便利性。
软实力中的文化因素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使他国了解、接受本国的文化、观念等,从而对他国形成强大的同化力,最终使他国行使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达到本国的国家目标。以美国为例,仅194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财政资助的富布赖特文化交流项目年均使用的资金约2亿美元,其合作国家和地区多达140多个,参与人数约30万人,被视为“对美国国家长远利益投资的一个典范”,“‘二战’以来世界上最慷慨、最富有想象力的事务之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资源中,英文信息约占90%。这使得美英文化产业在网络信息传播与舆情引导方面居于主导地位。
发展模式是国家在相互依赖时代背景下,实现国家目标的一种战略选择。所谓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国家的发展模式是软实力的重要内涵,成功的发展模式可以创造一种优势,让其他国家效仿,这样无疑使具有发展模式优势的国家形成了软实力。发展模式需要具有某些优良的特性,只有那些面对国内外冲击而仍然能够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能够解决各种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的发展模式,才能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而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承认和学习。
2.规范力
规范力是确立一种将他国导向本国意愿的能力。如果一国能够建立与国际社会相一致的国际准则,那么必然限制了其他国家的行为能力,而设计者更容易在国际社会实现自己国家利益。规范力主要来源于国际制度和外交能力两方面。
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某一领域内,国家行为体现在认识上趋于一致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规范、国际组织来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进程,通过这样的软实力影响他国的偏好,让他国行为与本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相吻合,这比使用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更加的廉价有效。
国家的外交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规范力。积极提出各种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构想,将本国的意愿转变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共同愿景,必然有利于本国在国际制度、国际组织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树立积极的国际形象。
当今的国际规则是西方按照自身的利益形成一整套国际交往规则和国际经济规则。这些规则是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产物,也是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利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从未真正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制定这些规则,却不得不接受和执行这些没有反映其根本利益的规则,明显处于不利的境地。比如,美国凭借雄厚经济实力,对IMF、世界银行、WTO等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施加广泛的影响,尽力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帮助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在全球的扩张。
3.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在国际社会中的一国受他国认同而享有的力量。影响力是由于本身的优势或者通过各种途径所产生的巨大积极效应。影响力分为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国家形象和国际传媒,而国内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国内状况和科技信息。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该国家的分析和评论。积极的国家形象可以促进国家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消极的国家形象可以使国家陷入发展的困境。因此,一国要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自身的威望,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建构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从而谋求或者扩大国家在地区或者全球的影响力。国家形象不仅是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变量,亦是国际经济博弈的重要因素,其经济功能在于:国家形象可以影响外国公众对该国生产的商品、所提供的服务、所进行的投资活动的态度,进而影响该国企业在国际投资领域是否能够处于有利地位。对于东道国政府、企业与居民而言,当它们考察一家跨国公司时,往往首先会联想到企业背后的国家形象,比如可口可乐代表美国、诺基亚代表芬兰、大众代表德国、三星代表韩国。跨国公司是国家形象的延伸,良好的国家形象会对国外公众产生吸引力,造成“国家认同”,由此派生出“企业认同”,对该国企业的投资带来好处。
国际传媒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媒体的影响力不但直接提高了软实力,它本身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国际传媒与软实力有着内在的关联。国际传媒不仅可以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同时也是传播软实力要素的载体和渠道,国家在国际传媒中的力量优势将决定着本国有着更多的机会传递有利于自身的信息,对他国造成强大的影响力。
国内状况主要包括国民素质和政府能力两个方面。国民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和谐与国民的素质都是离不开的,尤其在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军事方面激烈竞争的背后都是人的竞争,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国民素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对传播本国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能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的政策以民为本,行政效率高,官员清正廉洁,国家便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
科技信息要素在新科技革命以来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每一次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进步都和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在信息革命时代,信息成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资源,在国家总体实力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国家实力已经开始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即遵循从“经济竞争”向“知识竞争”转变的国际战略过程,而知识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所以科技信息对国家形成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同化力、规范力、影响力是构成软实力属性的三大要件,三者之间能够并列存在,也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普世性的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同化力有利于建立国际制度和外交能力的规范能力,规范能力的建构恰恰能形成对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影响力,强大的影响力对同化力、规范力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文化、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外交能力、国内状况、科技信息、国际传媒、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八项核心要素,是对一国软实力进行评估的代表性指标。软实力的三大要件和八项指标共同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指标体系。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如图2-5所示,国家软实力观测点如表2-2所示。
图2-5 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表2-2 国家软实力观测点
(三)软实力的主要特征
国家软实力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国家软实力的客观性,即国家软实力虽然不像硬实力那样可以直接进行量化分析,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力和制度力,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能够直接感知的,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领域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国家软实力的主体间性,国家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一种吸引力和认同力,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主客体通过非强迫的方式彼此形塑的能力;三是国家软实力的相对性,由国家软实力的主体间性特征,可以推导出国家软实力的相对性。假如A国通过非强迫方式成功地使B国做出A国所期待的行动,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A国相对于B国更具软实力;四是国家软实力来源途径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从国家软实力来源途径来看,它源于一国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经济制度和外交政策等多种渠道,同时,国家软实力又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整体层面的软实力和区域层面的软实力;五是国家软实力的价值理性功能,国家软实力存在的重要前提,在于它所倡导的价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潮流,并有利于增进国内福利和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共同利益,促成良好国内、国际治理的形成;六是国家软实力的工具理性功能。国家软实力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在赢得国家最大利益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四)中国软实力现状
明确了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的软实力。
1.中国的同化力
同化力包括国家模式吸引力和文化吸引力。阎学通认为中国的国际吸引力不足美国的1/8。从国家模式吸引力角度看,近年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吸引力与美国不相上下,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认可程度高于美国模式。但是以西方民主制度为标准,世界上与美国政治制度相似的国家为146个,与中国政治制度相似的国家为23个,这意味着中国政治模式的国际普遍程度约为美国的15.8%。
从文化吸引力角度讲,我们可以从文化同质性和文化传播力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中国民族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美国是一个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国家。世界上有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为5个(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和朝鲜),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国家为84个。以国家为单位,儒家文化的国际普遍率约相当于基督教文化的6%。这意味着中国与他国的文化同质性远小于美国。但从最近来华留学生和学汉语的人数增加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在上升。据新华社2016年4月14日报道,教育部数据显示,2015年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上涨,结构不断优化,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 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而自2000年中国北京成功申奥以来,外国人学汉语的热潮便节节高涨,几年中学汉语人数都保持了20%以上的上升率。2010年,国外的汉语学习人数大概是1亿,到2015年外国人学汉语人数,可以达到1.5亿到2亿。
2.中国的规范力
就国际规则制定权而言,我们选择了联合国安理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三个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分别作为国际规则制定权的标志。中美在联合国安理会内势均力敌,美、英、法三国是盟友,中、俄虽然不是盟友,但是在国际问题上经常意见相近。这意味中国的国际政治规则制定权相当于美国的2/3,约为66.7%。
2010年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后,中美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分别为美国15.85%、中国4.42%,中国的投票权相当于美国的27.89%;2016年中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分别为6.11%和16.58%(据IMF官方网站2016数据),中国的投票权相当于美国的36.85%,两者的平均值为32.37%。这意味着中国的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约为美国的1/3。将中美政治规则制定权的比例(66.7%)和经济规则制定权的比例(32.37%)求平均值,则得到中国的总体国际规则制定权约为美国的49.54%。从这个对比而言,中国具有美国1/2的国际规划制定力。
3.中国的影响力
雷宇等(2015)以中美英三国大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中国的国家形象。数据收集于2013年11—12月进行,中国大学生主要以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境外大学生主要选择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生为对象,国家宏观形象测量表包括五个公因子,即国家体制、国家能力、国民特征、环境状况、国家关系。宏观国家形象探索因子如表2-3所示。
表2-3 宏观国家形象探索因子分析
第一个公因子为“国家体制”,包括2个题项,如“中国政治稳定”“中国是民主的”,这些题项主要用于测量大学生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的认可程度。
第二个公因子为“国家能力”,包括5个题项,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发达”“中国的现代化水平高”“中国的技术先进”等。这些题项主要用于测量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大学生对这些题项打分越高,意味着他们对中国发展的评价越积极。
第三个公因子为“国民特征”,包括6个题项,如“中国人热情友好”“中国人乐于助人”“中国人非常礼貌”等。这些题项主要测量大学生对中国国民素质和品德的感知,如果大学生感知到较高的国民素质和品德,他们会认为中国人民好相处。
第四个公因子为“环境状况”,包括3个题项,如“中国重视环境问题”“中国采取了强有力的环境控制措施”“中国的环境控制标准很严格”。这些题项主要测量中国的环境治理状况和管理效率,在这些题项上打分越高,说明大学生对中国环境质量的信任度和评价越高。
第五个公因子为“国家关系”,包括2个题项,如“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友好”“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联系紧密”。这些题项主要测量中国的外交状况,大学生在这些题项上打分越高,说明他们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越认可。
根据形象因子的认可度(均值大小)分析,中国大学生宏观国家形象评价较高的是国民特征、国家体制、国家关系和国家能力;英国大学生评价较高的是国民特征、国家能力、国家关系;美国大学生评价最高的是国家能力、国民特征、国家关系。其中,英美两国学生对“国家能力”的评价高于中国学生,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能力和国家关系的认可度也在提升。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勤劳、刻苦、礼貌等优秀品德也受到全世界的赞扬。相比之下,中国政治体制问题却受到境外大学生的怀疑,特别是“民主”问题,很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没有民主、没有人权,这种偏激的观念一直在西方根深蒂固,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另外,中国的环境问题是3个国家都比较担忧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的“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让中国的环境形象大打折扣。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注重国家形象的塑造。2011年1月17日,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出现了一段时长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该片以“美丽、勇敢、才能、智慧、财富”等为关键词,以群像形式展示了涵盖中国文艺界、体育界、科技界、思想界、企业界等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华人,以此诠释中国新的国家形象。这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简称“国新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该机构继2009年在CNN亚洲频道播出“中国制造”形象广告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积极参加援助非洲,帮助非洲经济发展的活动。美国华盛顿全球发展研究中心的援助数据统计项目(Aid Data)2013年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关于中国为非洲提供发展项目融资的数据库,该库囊括了1 673个由中国提供资金的项目,所涉金额高达750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从2000年到2011年在50个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项目融资情况;中国还帮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派驻援非医疗队;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派驻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为维护非洲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2016年,2 4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正在马里、刚果(金)、利比里亚等7个非洲任务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国的援助和维和行动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先后召开,更是向世人展现了焕然一新的中国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然而,尽管中国的国家形象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中国政府经常遭遇国家形象危机,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曾主持大型实证调查研究项目“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的杜克大学教授刘康指出,“中国60年的形象变迁有个通俗说法:我们经过了挨打的阶段、挨饿的阶段,现在进入了挨骂的阶段”。他于2010年6月展开的民调显示:六成以上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已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但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化还是流行文化,在大多数美国人眼中均未获得应有地位。以0℃到100℃的“情感温度计”来评估,中国在美国民众中的得分仅为47.97℃,好感度勉强接近“中立”。在2011年3月,全球知名民调机构“全球扫描”(Globe Sca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国际政策态度项目组(PIPA),通过家访或电话访问形式共同访谈了2个国家的28 619人对于中国的看法,结果显示:在中国的一些重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七大工业国)中,认为中国经济实力日趋增强是一件坏事的人数有了显著增长,对于中国军力显著增强的担忧情绪也在增长,尤其中国邻国对此持负面看法的比例均有上升。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国家形象仍面临着挑战、潜伏着危机。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家影响力取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上升,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环境治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决心仍需要向国际社会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宣传。
(五)提高中国软实力的策略
1.加强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宣传,让世界理解中国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虽是共产党一党执政,但是,共产党已经是各阶级、阶层、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拥有8 800多万名党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党的决议、路线和方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并非“一言堂”。中国还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具有制定法律,确定国家预算,审核政府决算的大权。政治协商制度包括了其他各政党、宗教团体、各专业组织、无党派人士等,他们可以充分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政府执政。中国还有完备的法律体制,强调依法治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对世界减贫的贡献超过70%。美国资深外交官詹姆斯·基思就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个世纪,在其领导下,中国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代,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中国消除贫困不仅能够推动世界消除贫困的进程,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契机。实践证明,中国这一套政治体制是可行的,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要努力宣传中国的政治体制,打消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独裁、专制,没有人权的偏见。
2.塑造中国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侮辱,深知和平的珍贵。中国的发展有赖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国的儒家文化倡导“和为贵”“仁爱”,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中国人的心。中国发展军事,只是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世界应当和平竞争,反对暴力冲突。因为竞争,世界才有生机和活力,人类才能进步。要在《联合国宪章》的框架内,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国家之间有争议应当以谈判解决,不要以武力相威胁,不要让世界又回到“冷战”的状态。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应当更多宣传和平的主张,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有多批中国军人参与维和行动,获得联合国勋章,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据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副秘书长埃尔韦·拉德苏(中文名苏和)说,2014年中国参与了联合国在世界各地展开的10项维和行动,参与维和行动的数量居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首。中国还可以在世界的防灾、减灾,扶贫助困,防治重大疾病、疫情等参与国际组织的行动,为世界奉献中国爱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4年5月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长期致力于推进多边主义和南南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以孔子学院为基地,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了解,增进友好感情
国家汉办的官网显示,自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截至2014年10月,全球已建立471所孔子学院(其中100所在美国)和730个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2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开设课程主要有汉语、书法、烹饪、茶艺、中国画、中医、武术、戏曲等。孔子学院的建立加强了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与外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中国高等学校与外国高等学校、中国民间团体与外国民间团体的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进友好感情。J Wuthnow(2008)指出中国实现国际战略的三大途径分别是对外传播文化、提升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领导力以及缓和与把中国视为威胁的国家的关系,而孔子学院在其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Paradise(2009)认为在全球迅速兴建的孔子学院,有助于推广汉语和传播文化,同时加强和国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孔子学院可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并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产业,当前,中国应当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挖掘中国文化的瑰宝,增加中文图书的海外发行,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作品的出口,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
4.以重大事件为契机,扩大中国影响
《公共关系评论》社论(2012)认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这样的全球盛会,对于建立国家新形象,打造国家新品牌有重大的意义。当电视、报纸、网络集中报导体育盛事时,运动员的表现,可以被感受为国家的力量,产生良好的国家印象。媒体不仅能让公众想什么,还影响公众对事物的观点。因此,大事件的举办影响媒体的报道安排,改变媒体的报道主题,提高举办国家和城市的形象。但是这个印象不可能保持太久。因此,要不断创造好新闻,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加强中国的声音。在宣传时要客观、公正,避免浮夸、自以为是,以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中国的现实情况。许多专家研究中国的公共宣传,他们认为,中国针对美国的公关活动应当拓宽新的话题,增加文化、娱乐、人性化的故事,减少政治化的报道,这样给美国人一个丰富、完整的中国形象,这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十分重要。
5.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提高国际规则的制定能力
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仍然是发展中的国家。过去中国更多的是国际规则的被动执行者,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应当更多的是国际规则的倡导者和制订者。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应当在联合国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应当代表发展中国家,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反映他们国家要独立,领土要完整,民族要平等,经济要发展的心声。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人民币加入SDR篮子,中国在IMF、世界银行的发言权、决策权也有所提高。当今世界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各国汇率波动较大,经济危机频繁,严重影响国际投资、贸易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不良的影响。中国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维护国际资本市场稳定、防止经济危机发生、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际投资、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6.加强高等学校、学术团体的作用
中国要发挥高等学校在提高软实力的作用。首先,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在向国内外传播知识、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高等学校也是创新的基地,新技术、新知识的发源地,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最后,高等学校、学术团体的相互交流,是各国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展示一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平。
软实力强的国家,其高等教育也是世界一流的,例如,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发布的2016年度“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美国高校仍然在排行榜上占据数量优势,有43所进入百强,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囊括前三。英国则有10所高校进入百强,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则分列第四和第五位。中国清华大学列18位,北京大学排名则为21位,中国内地还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进入百强,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则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进入百强。因此,要提高软实力,就必须创建世界一流的高等学校。
7.加强环境保护,为全球环境改善做贡献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确实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沙尘暴、雾霾天显示大气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天气,让人类遭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不保护环境,人类就会自我毁灭。因此,中国应当承担责任,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国的节能减排做好了,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
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就是要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压缩、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推广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尽量减少对石油、煤炭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同时,加快治理江河湖海,恢复青山绿水。尽管中国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减缓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还需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但是,为实现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的长期目标,中国必须完成对世界的承诺,这也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