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课题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明代中期代表书家祝允明为中心,结合地域环境、时代背景、历史评价等诸多因素,并合理借鉴、利用当前学科前沿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对祝氏的家世、生平事迹及主要交游、书学思想、书艺风格、传承影响和历史评价等多方面多角度的问题展开综合深入的研究,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学界对祝氏研究的不足。

至于研究方法,毋庸讳言,书法史论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当为开掘、收集、整理史料工作。资料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基础性工作,但关系到我们进行书法研究的核心和中心问题。史料的开掘可以说是史学研究的传统,当代学者来新夏认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重视史源,史源是研究历史者必须随时注意发掘和开拓的重要方面。当前学界对祝允明的研究虽乏深入,但也不可谓不是显学,因祝氏本人乃为明代中期吴门文人群体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关于祝氏的文献资料,无论是文字方面,还是存世作品方面,可以说都是非常之多,有些资料前人已作整理,故本课题的开展,除了利用、收集、整理已被人所熟悉的很多研究资料之外,发掘出一些新的或者被人忽视的文献资料,则显得非常重要。

史料的开掘和整理仅为第一步,在对任何一个书家的个案研究中,考据与阐释的结合则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方法。清代朴学的研究方法是很有价值的。即便在当今的话语世界,乾嘉学派的研究方法仍然应当占据相当的位置,“E”时代的到来,更为这一传统研究方法注入很多新的血液,使得考据变得更加便捷而实用。注重历史事实的考辨,反对学术研究上的空、虚是朴学的最初动机。而乾嘉末流的偏执于细碎、烦琐的考证,为考据而考据,则是其弊病。相反,偏重于阐释的研究方法注重对于历史的当下思考和解读,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研究亦易流于空谈,任心立论。本课题的研究将注意到两种方法的优劣,力求较好地把握研究中虚(阐释)与实(考据)的关系,努力将思想家的冷静和艺术家的感悟结合起来。即史从论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以图证史是当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于书法艺术史的研究而言,以图像形式出现的作品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比文字史料更为直观的作用,同时,作品本身也为艺术史研究的中心。故本课题研究中,将大量收集整理祝允明传世作品的图片资料,以期弥补文本文献对研究带来的不足。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方法论,在当代的文艺研究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起到革故鼎新、拓宽视界的作用。它将文艺研究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本身移到了读者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上,使文艺研究进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本课题在研究祝枝山作品及其书学的历史接受方面,将充分利用、借鉴这一研究方法,以期对历史文本的解读更为丰富。


[1] 关于祝允明别号“畅哉”、“畅哉道士”、“畅哉居士”等,一直以来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这些称号在其部分传世作品中确实客观存在,故今人沈培方有撰《仅见款、印为“畅哉”的祝允明墨迹考述》,载华人德等主编《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载崔尔平选编《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3] 刘莹:《文徵明诗书画艺术研究》,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1页。

[4] [美]傅申:《海外书迹研究》,葛鸿桢译,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