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中海岳:祝允明人生与书学考论
- 朱圭铭
- 18字
- 2021-01-05 12:13:57
上编 祝允明的家世、生平事迹及主要交游
第一章 内外皆魁儒,续繁校遗文:祝允明之家世
第一节 前辈
祝氏家族占籍吴门长洲(今苏州),乃始于祝允明七世祖祝碧山。根据吴宽所撰《明故太中大夫资治少尹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致仕祝公神道碑铭》中记载:“逮元,有曰碧山者,自松江来,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经历,升平江路总管。英迈有文,卒,葬吴中,子九鼎,遂着籍长洲。九鼎生子潜,子潜生景章,皆不仕。景章生焕文,材敏行修。在国初以瞶疾,不在察举,惟务树德。”[1]由此可知,祝允明先祖祝碧山是在元时从松江迁职于吴门,后代遂居于此,祝碧山在元时所任之“万户府经历”、“平江路总管”,可谓皆地方要职,然其身后九鼎、潜、景章、焕文诸世皆未能仕。逮至允明祖父祝颢出(焕文子),方得以举于仕途并显吴门。
祝颢(1405—1483),字惟清,正统四年(1439)进士,时列二甲第五名,累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故后人有称“祝大参”。天顺八年(1464),年甫六十即致仕归吴,并时常与徐有贞、沈周、刘珏、吴宽、史鉴、李应祯等吴中士林宿学诗酒唱和,安享晚年,后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十二月,享年七十九岁。
祝颢少时有大志,其未举之前,即以善于“易学”名于吴中郡学,为诸生师,然其为人笃实,志向方面似乎也并不太多苛求于仕途,故每有人劝其出世为官皆不从,甚至领了“乡荐”之后,也一度不赴省试。后,祝颢举高第之后,内官曾传旨试能文者四人,祝为其一,但当他得知将获一教授小太监读书识字之职时,竟拂袖而去,不应而出,足见其性格耿直及志向之一斑。[2]祝颢后被选授刑科给事中,此任虽多纠劾之事,但其惟责人以大义,绝不以阴私攻讦于人,可见其公正廉明之君子之风。代宗时,祝颢曾被召为都御史,但因值“孝期”未满之故,未能上任。稍后,到山西任参议一职,专督粮储,然而其时“晋壤瘠,加以兵后益空竭,徙迁者众而征输故繁。颢姓鸠缮安,集绥缉,固和阜,财求厚给,赡为法评,公私赖之济”[3]。因其善政,故后来晋升为参政。祝颢的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家“仁者”之心,常平反冤狱,并善于以诗书礼法教化民风,兴学重教。王锜《寓圃杂记》中有载:
(颢)尝与使者同决崞县囚七人,已伏质者五人,二人者次当,遽发嗟叹,公急止问之。囚曰:“我罪不当死,苦于恶刑而诬伏。今见公慈,故敢衔哀求辩也”。公语使者曰:“几误杀二人矣!宜为别白。”使者不从,公称疾以缓之。使者问病,公曰:“某以无罪者当死,故为腹心之病耳。”使者悟,因而亮囚得出。公之慎狱如此,若其政化之美,不可概举。[4]
正是因为祝颢官为人有厚德之美,颇得民心,故在其卒后,父母与夫人钱氏皆得以推恩赠封。
祝颢致仕归吴之后,多与雅士相集,寄兴于山林间诗酒唱酬,笔墨风流。李应祯曾云:“吴中士林宿学与夫宦游而休者累十数辈,暇则寻山问水,择胜而游,其文章以缛丽自喜,诗亦典赡有思致,字爱作行草,远近求者,一皆应之无倦容,尽其风流文雅,最为人所爱慕。”[5]关于祝颢的诗文,刊有《侗轩集》行世,今台北“中央”图书馆有藏,而其部分诗文作品在《吴都文粹续集》《明诗综》等汇集中亦皆有收录。祝允明长子祝续于成化十五年(1479)出生时,祝颢还曾赋诗两首,诗云:
生平百拙无堪纪,独赖君亲覆育恩。七十五龄三品秩,眼前尤喜见曾孙。
眼前尤喜见曾孙,桂窦槐王敢自伦。但愿书香长似旧,绵绵清白保儒门。[6]
从诗中不难看出祝颢喜得曾孙的激动之情,同时他也冀望祝氏书香门第之家风能绵延长久。祝颢的书法,今传世之沈周四十三岁所作《魏园雅集图》(图1-1)上有其一段亲笔诗文题和,用笔清劲雅致,间有元人笔意。我们认为,祝颢晚岁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及文艺自娱的人生态度,对于祝允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无疑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关于此,后文将另有详解。
祝颢夫人钱氏,亦系出吴中名儒之后,其父曾为靖安州同知。钱氏为祝颢生有子女四人,一男三女。三女后皆嫁入官宦之家。男曰祝,即允明之父。祝字信夫,别号仁斋。娶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之长女为妻,生允明。祝允明年方十六岁亦即成化十一年(1475),生母徐氏先卒,祝颢遂为祝于成化十五年(1479)图得继室陈氏。[7]祝之生平事迹多不显,恐其一生并未踏入仕途,于文艺一道亦无成就可言,故历史记载甚少。祝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七月,早其父祝颢五月而逝。又,祝颢去世时为七十九岁,而允明后来言其父“不及中寿”,可知祝去世时当不到花甲之年。[8]
图1-1 沈周《魏园雅集图》(辽宁博物馆藏)
祝妙靖,生于洪武三十二年(1399,建文元年),卒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为祝颢姐,允明祖姑,嫁长洲王成。其卒后,祝允明在为之所撰《王府君妻祝氏硕人墓志铭》中赞曰:“资志颖敏高朗,多才艺,涉猎传记甚富,通书数,善筹画,记藏聃竺经典,富习深通,盖心一于善而已。”[9]字里行间溢美之词在所难免,然也可见祝妙靖实是位才德兼备的女子,此恐又多为祝氏家风所致。祝妙靖中年因疾失明,后寡居甚久,祝颢致仕归里后,时接回同住,故允明得以随侍其左右,聆听教诲。
祝允明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后改名有贞,号天全翁,苏州吴县人,其为明代中叶正统、景泰年间政坛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祝允明、文徵明等吴门书家群体在书坛崛起的先导。徐氏是宣德八年(1433)进士,精于星历、运度、数象等术,并善诗文书法。正统十二年(1447),徐有贞晋中官侍讲,土木之变后,因倡议南迁,为太监金英,朝臣陈循、于谦等力叱,致使后来一度升迁受阻,故改名有贞,希冀能有晋用之时。
景泰八年,因代宗病危,徐有贞与石亨等大臣密谋迎英宗朱祁镇复辟,大功告成后,徐氏遂也得以荣升,官至兵部尚书并兼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掌文渊阁事,赐号奉天翊推试宣力守正文臣,禄千石,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权倾一时。然而,徐有贞掌权后,因念与于谦等人之旧恶,故曾诬杀于谦、王文等若干朝臣,为人所不齿,此也为其仕途中最大污点。徐有贞甚至企图铲除昔日同党曹吉祥、石亨二人,结果反遭诬陷下狱并谪云南。曹、石二人后来因为谋反被诛,英宗感悟前非,遂诏其归家。归乡之初,徐曾一度期望能被重召返朝,当知并无希望时,就放浪山水之间,消遣余生。《续吴先贤赞》中述其云:
贞既得返,屏居一室,谢绝知友宾客,自以于《易》有所诣,愈益玩之;其有会亦不以语人,既精占候,一旦观天文云:“曹、石当败,其被乃祸不但若所中我者已!”果相继即其罪。至宪皇帝初,赐之章服,晚始纵寻山野,随所之,流连不舍,俛仰慷慨,时游于酒人中,酣歌狼藉,酒数行已往,起舞相属,虽寓之窅冥怳惚,而忠国之念惓惓不忘。[10]
徐有贞归乡后,因其曾位显一时,故吴门地区立碑刻石每每请其撰书,“书法古雅雄健,名重当时”[11]。王世贞称“徐天全真书法欧阳率更,而加以飘动,微失之弱;行笔似米南宫;狂草出入素、旭,奇逸遒劲,间有失之怪丑者”[12]。可见徐有贞的书法楷学欧阳询,行书学米芾,草学张旭、怀素,而祝允明少时多受其熏陶并得亲授,对他后来的书学道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化十四年(1478),祝允明娶吴门前辈李应祯之长女为妻,李遂亦成为允明之岳父。李应祯(1431—1493),初名甡,字应祯,后以字行,并更字贞伯,苏州府长洲县人。景泰四年(1453)举乡试,会试礼部时因中乙榜而不就,后入太学。成化元年(1465),得授中书舍人,后升南京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因丁继母忧未任。弘治元年(1488)迁南京尚宝司卿,弘治四年(1491)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两个月后即力陈致仕。
李应祯生性耿直,为官时不谄媚权贵,清正廉洁。其入太学时,因文名颇盛,内官牛玉想请他为塾师,被其严词拒绝。任中书舍人一职时,因直文华殿,其同事多借他途幸进,李却耻与为伍,要求调职教官,但未被采纳。上有诏命抄写佛经若干卷,其答曰“孔氏五经臣所书,若此非臣职也”,结果因拒诏而被罚,而其言行自被传为一时之佳话。[13]李应祯博学好古,尤善书法,《苏州府志》言其“篆楷俱入品格,文词简健,喜面折人过,人多畏之”[14]。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评曰:“少卿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15]客观来看,李应祯早期书法必在明代“台阁”范畴,但其晚年重视学习古法,逐渐摆脱时风的羁绊,自得尤多,并极其反对“随人脚踵”的“奴书”,强调创新,这些书学理念自然会影响到其女婿祝允明。
祝允明的另一位外祖父,即继母陈氏之父陈绅,在以往的祝氏研究著述中甚少提及,个中原因恐多出于其对允明的仕途及艺术无甚影响,然本书基于对祝允明的人生与书法作一综合考察,故自当有所交待,以期对其家世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陈绅,字用章,生于宣德元年(1426),卒于弘治四年(1491),享年六十六,苏州吴县人。陈绅弱冠之年从进士习举业,然经五试皆未能售,遂入太学,后,得授江西安福县丞。在任四年,颇有政绩,故深得百姓爱戴。[16]陈绅育有三男二女,其中长女即为允明继母陈玉清。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祝允明原迹《先母陈夫人手状》,从中可以得知,陈玉清嫁为祝之妇时,已年到三十,诚谓大龄女子,并在成化十六年(1480)生一女,即允明妹,然其与允明之父同室仅四载即过上寡居生活,长达四十一年,嘉靖三年(1524)卒,终年七十有六。陈氏为人具贤德之美,恪守妇道,勤俭持家,性格温和,对子女不轻詈一言,此也必然与其父陈绅对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陈氏卒时允明也已六十有五并致仕还乡,念及其为祝家所付出之辛劳与恩德,允明老泪潸然,悲从心生而视如生母。[17]
徐铸,字嗣勋,又名世良,别号味雪居士,为徐有贞子,即允明舅父。生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弘治十五年(1502)。及其葬时,允明为撰墓志铭。徐铸于仕途未举,后以荫授锦衣卫指挥使一虚职,祝允明在为其所撰墓志铭中谓“载佩国章,沐浴皇治,咏歌图绘,以寄其尚”[18]。徐铸先娶陕西按察使刘瀚女,因其早殁,故继娶太常卿昆山夏昶之女为妻,夏昶与其弟夏昺为明代前期宫廷著名书画家。
在祝允明《怀星堂集》中,还收有其为姑父汤瑄所撰墓志铭,在此也一并稍作交待。汤瑄,字文瑞,苏州吴县人,生于正统六年(1441),卒于弘治十一年(1498),享年五十八岁。据祝允明所述,汤姓原籍中原,南宋迁至江阴,后入吴门,祝汤两家为邻里,关系甚近,几世交往已逾百年。[19]汤瑄二十五岁时娶允明姑,未有举业,却善于书画,后来即因工书而得授鸿胪寺序班一微职,允明祖母钱氏六十寿辰时,其亦曾绘制麻姑赴宴图为贺,并请吴宽书序记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