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咖啡馆

我身边没什么作家。

这话说得有点怪,好像作家是手机挂件,每个人身上都得挂几个似的。但在你生活的城市里,或多或少生存着几位作家,出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他们不太可能一直窝在家里与世隔绝。于是,有时候你会在某个地方偶遇到一位你认识的作家,而“某个地方”,很大概率是在咖啡馆里。

一直以来,作家离不开咖啡馆,仿佛这里的菜单上供应的全是灵感。J.K.罗琳在爱丁堡的大象咖啡馆里创作了《哈利·波特》前两部,海明威在丁香咖啡馆写出了《太阳照样升起》……不知道是咖啡馆的环境有利于写作,还是咖啡醒了神。

同事在某个星巴克里“活捉”一位知名作家。这位作家的作品我拜读过,产量不多,但很优质,因此有许多忠实读者,我的同事就是其中之一。当天下午,这孩子一直呈痴呆状,具体表现为盯着电脑屏幕发呆,偶尔伴随诡异的微笑。要是有人问她怎么了,则立刻化身祥林嫂,反反复复叙述与偶像见面的全过程。

其实四个词就能概括:偶遇、签名、合照、再见。

……但她能说两个小时。

偶遇作家,尤其自己喜欢的作家,的确值得高兴。作家这种生物就像独角兽,是生活在人们幻想中的生物。想得到看不到,看得到摸不着,摸着了……摸着了也没啥用,还能摸回点文采不成?不过能亲眼见到写出那些美丽文字的人,仿佛梦想走进了现实。听他们的读书会和演讲会,更是能学到许多东西。我有幸围观过几位文学大家的座谈会,一问一答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我特别佩服能在咖啡馆里写出文章的作者。咖啡厅里多吵啊,一会儿“冰美式大杯不加糖”,一会儿“拿铁去冰小杯”,要不就“王女士在吗,柠檬茶好了”。我要是能在这种环境里写出东西来,我还不如去饭店,写饿了还能直接点几道菜吃。此外咖啡馆里人来人往也让我难以集中精神,找灵感倒是可以,写作就难了。总会忍不住去观察别人,隔壁桌的那对男女表情严肃,是在讨论分手还是要结婚呢?煮咖啡的小哥那小辫子可真长,这得留多久呀?清洁工阿姨累不累,不管怎样人家比我赚得多……总之脑袋里一堆大戏,没一个跟要写的文章有关。再说,咖啡厅的沙发也不舒服,硬邦邦的,还那么多人坐过,多脏啊……写累了想躺一会儿吧,不脱鞋自己不舒服,脱了鞋店里的人不舒服,还是家里好,想怎么抠脚就怎么抠脚。

更何况,总觉得在咖啡厅里拿出电脑写东西,有点“装”的感觉。而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

怎么想,我都无法在咖啡厅里写作,也没有去尝试过。我觉得自己就适合躲在舒适的书房里,坐在掉了皮的转椅上,对着笨重的台式电脑和键盘,噼里啪啦地打字。写累了就去倒杯茶水,坐在飘窗上晒太阳,要么对着楼下大爷的蔬菜地发发呆,要么倒在床上睡一觉,有精神了再继续,周而复始。

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写作的确让我更加自在。可没灵感的时候,还是需要出去走走。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可写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我需要去见识更多的人和事。其实想想,去旅行和去咖啡馆也没什么不同,都是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只不过一个在路上,一个在屋里。也许应该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带着我的笔记本电脑(巨重),找一间靠海的咖啡厅,点一杯咖啡……不,咖啡太苦了,可以点一杯冰红茶,在临窗的沙发上发呆,看看那些身边的人,没准也能写出点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