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指南(专科)
- 广东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编著
- 21539字
- 2021-09-10 16:42:00
第四单元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 单元简介
本单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部分(对应教材第十章的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二 学习目标
学完本单元,学员应能:
(1)阐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其内涵;
(2)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经济制度;
(3)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优越性;
(4)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解当前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5)阐述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6)明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 学习指引
本单元学习计划用三周时间完成。其中两周的时间进行基本理论自学,学生在自学的同时,主持教师将进行网上答疑辅导。本单元录制了10个微视频,包括“什么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面、科学解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在阅读文字教材时,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程以及上网咨询辅导老师完成本单元学习。本单元计划用一周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活动,围绕微视频开展在线研讨。本单元学习完毕后必须完成本单元网上作业(作业四)。
四 知识点导读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这次会议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任务是哪些?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方位的任务。他当时讲,不仅物质生产要搞上去,人民生活水平要搞上去,而且要高度重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他多次从不同的角度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容,概括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的十四大之后,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任务,逐步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后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又增添了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五个方面的任务都要完成好,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包括:在经济上,要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换生产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上,要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努力维持社会稳定,大力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形成各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的社会治理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集中力量治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这样一些问题,大力倡导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发展,等等。
这样才能够全面完成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各方面的任务,这样才能够确保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一定要明确,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绝不仅仅是物质建设、经济建设,更不是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全是GDP的工作,而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任务。对“五位一体”各方面的任务都应该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全面落实好,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坚持新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在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他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一,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发展理念?
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这个时间节点上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这需要我们对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作一个总体的了解。
首先,从历史来看。过去,我们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不顾一切地追赶,是典型的追赶型发展。我们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在全球排第11位,到2010年超过日本,不知不觉间,已经是世界第二了。这就是这么多年不顾一切追赶带来的回报。但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如果还是按以前那样的方式、模式去追赶,已经不行了,发展遭遇了瓶颈,不可持续了。过去我们奉行的发展理念不适应时代需要了,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其次,从当前所处发展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及时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这个“新常态”,一方面是指我国发展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以及民生领域的脱贫攻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老百姓高度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最后,从国际上来看。自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持续暴露,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力量明显抬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全球化密切相连。因此,在这个时候,中国必须勇敢地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第二,新发展理念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良方。
新发展理念针对的,都是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每一个发展理念,都分别对应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类典型问题。
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体而言,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互相促进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第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很明显,跟过去的追赶型发展理念不同,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的全局性、发展的公平正义。换句话说,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条件下发展的指挥棒。接下来,经济发展方面的转方式、调结构、动能转换,都将在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必定会对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只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新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什么关系?
对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我首先非常认同,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领域可以落脚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领域可以表现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在政治领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当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目标。我们从建党以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都是人民当家作主。还有就是理解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应该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进程中。这是因为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人民主权的思想,确实战胜了整个封建社会、传统社会的君权神授和君权主权思想。所以,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它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标志着现代化政治发展的尺度,是现代化政治的标准。
(2)我们很容易认同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理念,但人民如何在现实层面上来实现作主呢?
在现实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通过制度来保证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也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明显体现。要进一步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是形式上的,也不是话语上的,而是变成现实的、生活中的民主。
(3)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对于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我们应如何理解的?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像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可能最终实现的是“钱主”。虽然在形式上采用选举制、政党轮流竞争制度、政党政治制度等,但最后会发现,是为资本进入政治领域、主宰权力创造了合法性。就是说,你有资本,就可以真正地掌控政治、主宰权力。实际上,最终是实现一种“钱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我们的民主才是最真实的。
说它最管用,是因为我们的民主建立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上。任何民主都不是抽象的,必须落脚到现实的生活层面上,落脚到中国特殊的国情上。而在中国的大地上,为什么我们的民主最管用?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党的领导作为重要的保证,然后通过依法治国的形式,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要通过集中,使民主的程序最后变得有效率、比较管用。我们现在也在讨论协商民主的形式。这些都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做法,也是今天说我们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原因。当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具体的做法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一定能够实现它。
6.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第一,相关概念。
民主的内涵:作为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民主,也就是democracy,是外来词,其本意是多数人的统治。这个意义上的民主,在中国的汉字里面是没有的,“民主”这两个现代意义上的汉字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但不等于中国人不讲究民主。其实,中国人是很讲民主的,中国人是从民意的角度来理解民主的。李大钊曾写过《民彝与政治》,他在这里所讲的“民彝”其实就含有民意、符合人民愿望的意思。
民主实现的形式包括:选举性民主、竞争性民主、协商性民主。选举性民主太过于强调形式上公平,却不一定能够保证结果的正义。也就是说,选举出来的人和事不一定都符合正义的结果。例如,选举出来的领导人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表决通过的一些决策也不一定符合多数人长远的利益。因为任何选举都是可以操纵的,所以,我们才说资产阶级民主是假民主,金钱和关系在这些选举中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竞争性民主和选举性民主在逻辑上是一致的,都强调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票决式民主来获得结果,考虑更多的是程序性民主。协商性民主就是要超越这两种民主形式的缺点。
协商民主的含义:习近平对于协商民主有专门的论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协商民主的基本诉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协商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第二,为何要搞协商民主?
中国历史文化里有协商的传统。中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怎么实现有效管理?全员投票肯定是不可能的,开全国性大会更不可能。主要是通过社会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沟通协商来通达民情民意,最终达成共识,实现大家总体上心情舒畅。中国文化不是特别注重程序和形式上的公平,更看中的是结果正义。协商就是实现这种理想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搞协商民主也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的重要经验。在辛亥革命后,中国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曾经搞过选举性民主和竞争性民主,结果使中国陷入长期混乱,国将不国。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实行协商民主,一直持续到今天,效果非常好。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既有集中又有民主,与协商民主密切相关。
第三,怎样实现协商民主?
从协商主体的区分来看,我们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其中,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从协商解决问题的涉及范围来看,有全国性的,有地方性的,还有部门性的。凡是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凡是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凡是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凡是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
总之,正如习近平所说,涉及哪些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多商量;涉及什么层次人民利益的事情,就要和这些人民商量。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比如,征地拆迁、自来水涨价、火车票价格调整、学校收费多少合适,等等,你不商量,光想着按市场规则办事,往往效果不好。大家一商量,问题就解决了,大家还心平气顺。
第四,协商民主的意义。
协商民主自推行以来,对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符合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世界进步的趋势,又深深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也是中国对于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
7.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方针,是党和国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政策,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一,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在、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中华儿女对此都历历在目、铭刻在心。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着眼于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以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和胆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且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基本国策。所以,对于这一点,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都应当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因为“一国两制”就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第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
这里要重点讨论“一国”和“两制”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保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确保“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变形、不走样。“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贯彻这个方针,必须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个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2016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就是因为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只有回到“九二共识”这个基础上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才能拨云见日、重回正轨。
第三,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解决好两岸关系问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个就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习近平也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实际上都是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表明的坚定意志、态度和决心,这一点不能动摇。
第二个,就是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根同宗,心之相系,行之相容,本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这也是基本的历史和现实。对这一点,普天下任何人都否认不了。所以,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为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现在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做到将心比心、推心置腹。要千方百计地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把这些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的好事办好。
第三个就是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两岸开展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方式,推动两岸经贸往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这是当前最重要的选择。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基层,面向青年,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越受益。
第四个就是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有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与魂。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要继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扣紧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自信。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是两岸同胞要以心交心,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总之,我们有“一国两制”这样的基本国策,还有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经验。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还有以“一国两制”方针为指导、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具体方针政策,相信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真正和平统一可期。
8.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必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构筑中国精神。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同时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我们党一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就是说,我们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早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邓小平曾经深刻地讲道:“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价值。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构筑中国价值。同时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能够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有利于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找到正确方向,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价值共识和强烈的思想共鸣,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三要强化“四个自信”,构筑中国力量。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也就是说,“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有效构筑中国力量,形成戮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历史和现实无不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表达,把涉及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一方面,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将其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培育文明新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行为准则。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这些阐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我们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和“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肉”,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
第二,坚持什么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
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但伴随其深厚植根的社会土壤开始发生变化,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过时的东西。我们要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并从历史传统中获取精神养料,唯一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态度,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态度,概括起来就是要客观、科学、礼敬、创新。客观,就是要坚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科学,就是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根本、辩证取舍。礼敬,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创新,就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只有坚持以这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第三,坚持按照实践标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只有适应深刻变化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中国,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11.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际上就是努力为人民服务,努力为人民谋幸福。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使人们获得更幸福的生活,这本身就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历史性任务。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落实党的宗旨、任务,实际上就是坚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怎么样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呢?
第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实施、认真贯彻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党政机关推动发展,一定要明确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不能说有意无意采取一些对经济、对发展有益的措施,但反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受到伤害。一定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绿色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可持续、绿色的发展才能最终造福人民,从根本上保障民生。
第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要使我们的发展最终有益于、惠及于全体人民,必须在我们的各种经济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分配政策方面,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缩小乃至消除政策导致的甚至人为导致的地区、城乡、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第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把为人民服务、时刻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的经常性工作。像习近平讲的,急人民群众所急,解人民群众所忧,多办兴民之事,多做利民之事。对一部分困难群众要有托底的社会政策,对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需问题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要根据现实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公共资源状况,为人民提供有益的、必需的基本生活保障。
第五,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问题。这包括:一定要发展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对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一定要坚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不能使我们全部的医疗卫生工作、医院内部管理和各种政策,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规律办事。一定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的、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还要通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各项政策,特别是加强政府的服务工作,来促进和保障更好地就业。因为就业情况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极大,所以,确保充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抓好的经常性工作。
第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落实好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要搞好我们整个国家的扶贫攻坚工作,努力完成好这个任务。现在,我们国家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我们要通过实施好精准扶贫战略,使这些贫困人群逐步地脱贫,而且是稳定地脱贫,与全体人民一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在发展中保障好民生,就能够落实好习近平提出的要求,通过各项工作为中国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让全体中国人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1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地位日益重要。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时代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治理,树立法治思维,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现预警能力,及时排除、化解、处置各类矛盾风险。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是社会的主体。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完善惩恶扬善机制,培育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加强教育、心理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加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1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谋求国家安全应该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永恒目标。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首先,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之一。国家安全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国家安全最根本的内涵在于一个国家相对的稳定、完整,没有威胁、恐惧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新时代,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各种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公众的安全期望值不断提升,各种矛盾的复杂程度也急剧提升,我国经济社会改革领域面临着重大挑战,维护国家安全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国时时面临境外势力的攻击和干扰,地缘安全、国际交往、军事斗争、维护主权统一等现实问题日益重要。可以说,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此,重视和关注国家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迫。
其次,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是: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要求是:一方面,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切实维护好政治安全。
为此,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国家安全教育,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高校学生来说,要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包括爱国主义思想、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法纪观念、敌情观念、保密观念和安全防范思想,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其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在人类从原始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从依赖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顺应自然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生态灾难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个客观规律是谁都无法抗拒的。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
其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党及时吸取经验教训,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党的十七大首提生态建设思想,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因此,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才能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环境基石。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是什么?
所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我们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顺应自然是基本原则,要求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而保护自然是重要责任,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二是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塞罕坝经过整治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到“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的美丽高岭,这种巨大的变化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是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习近平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见他多么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都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任务、主要工作作出了部署。其中,推进绿色发展是最基础的。
绿色发展主要应该从绿色经济、绿色创新、绿色能源和绿色生活着手。
显然,跟大家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绿色生活方式了,我们完全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就做起。比如,我们要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多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无磷洗衣粉、节能灯等绿色产品;可以坚持步行和骑自行车等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可以多到大自然中去,到乡村去,过绿色休闲的生活等等。
总之,生态环境既关乎生存,关乎发展,更关乎和平,关乎稳定!我们只有像习近平说的那样,呵护自然,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5.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括地讲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当中,建设生态文明本质上以自然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来说就是建设美丽中国。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可以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不管怎么样利用,不管如何改造,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所有的行为,特别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在这一点上,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了最权威、最科学的诠释。他认为,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样的理解和概括,切实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本质。以我国来说,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曾经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淹没了丝绸之路,楼兰古城由于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实践证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防止在开发上走弯路。对这个道理,我们应该铭记在心并且落实于行动。实际上,这个案例,以及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第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讲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并且深刻地阐释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辩证关系,明确地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习近平这一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坚决摈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输出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踏步地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有几个要点。
第一个就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反复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所以在这里面,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筑遵从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谋求更佳质量效益,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活生产方式,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第二个就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归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护自然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独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护。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美丽中国建设才有一个好的开篇。
第三个就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行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制。习近平反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当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无法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境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有关环保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这就需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生追责的原则。
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高度重视,专门设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巡视组和督察组,切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只要深刻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真地学习并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且构建绿色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就会对建设美丽中国充满信心。
五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 )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A.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质量第一
C.效益优先
D.效率优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
B.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
B.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习近平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是( )。
A.文化软实力
B.政治统领力
C.经济硬实力
D.制度吸引力
5. (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马克思主义
C.革命文化
D.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6.习近平指出,(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A.中国共产党
B.人民
C.领袖人物
D.工人阶级
7.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 )。
A.创新发展
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
D.共享发展
8.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就是要着力推进( )。
A.创新发展
B.协调发展
C.绿色发展
D.共享发展
9.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指的是( )。
A.平安
B.小康
C.富裕
D.幸福
10.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 )的发展理念。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B.创造、协调、生态、开放、共享
C.创新、统筹、绿色、开放、共享
D.创造、统筹、生态、开放、共享
11. ( )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A.改善民生
B.建设生态文明
C.建设政治文明
D.建设精神文明
12.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郑重宣示,“(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依法治国
13.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14.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B.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C.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系统
D.坚持退耕还林
15.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指的是( )。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 “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 )而提出来的。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历史遗留问题
17.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指的是( )。
A.建设政治文明
B.建设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文明
D.建设生态文明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政协
C.人民代表大会
D.政治协商
19. 《反分裂国家法》是在( )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
A. 2005
B. 2006
C. 2015
D. 2016
20.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力量指的是( )。
A.政治强国
B.军事强国
C.经济强国
D.文化强国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以及( )。
A.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B.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C.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D.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2. “四个自信”指的是(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3.习近平指出,“四个自信”来源于( )。
A.实践
B.人民
C.真理
D.哲学
4.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 )。
A.改革发展稳定
B.内政外交国防
C.治党治国治军
D.经济政治文化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 )。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建设美丽中国
6.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要推动经济发展三大变革,即( )。
A.质量变革
B.效率变革
C.动力变革
D.效益变革
7.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到( )。
A.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B.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C.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D.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8.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 )。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B.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C.坚定“四个自信”
D.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自由、平等、人权、博爱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 )。
A.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B.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C.培育什么样的民族
D.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包括(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 )。
A.向全世界推销中华传统文化
B.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C.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D.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B.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C.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D.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4.增强“四个意识”中的“四个意识”指的是( )。
A.政治意识
B.大局意识
C.核心意识
D.看齐意识
15.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为此( )。
A.要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
B.要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
C.要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D.要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
16.新发展理念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良方,具体表现在,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 )。
A.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
C.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互相促进的问题
D.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17.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 )。
A.全民共享
B.全面共享
C.共建共享
D.渐进共享
18.民主的实现形式主要有( )。
A.选举性民主
B.竞争性民主
C.协商性民主
D.间接性民主
19.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有( )。
A.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B.强化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C.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D.运用德治手段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
20.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其内涵包括( )。
A.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C.必须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着力点
D.必须落实到新时代发展战略安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