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指南(专科)
- 广东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编著
- 16328字
- 2021-09-10 16:42:00
第五单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 单元简介
本单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部分的内容(对应教材第十一章)。“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它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自觉用这一战略布局统一思想认识、指导推动工作。
二 学习目标
学完本单元,学员应能:
(1)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内涵;
(2)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3)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4)阐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5)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具体内涵。
三 学习指引
本单元学习计划用三周时间完成。其中两周的时间进行基本理论自学,学生在自学的同时,主持教师将进行网上答疑辅导。本单元录制了10个微视频,包括“什么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全面、科学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在阅读文字教材时,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程以及上网咨询辅导老师完成本单元学习。本单元计划用一周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活动,围绕微视频开展在线研讨。本单元学习完毕后必须完成本单元网上作业(作业五)。
四 知识点导读
1.什么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有一个过程。而真正全面提出是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四个全面”的概念。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具体内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具体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具体内容包括: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征。
(1)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全面性和协调性的结合,就是指:“四个全面”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所以,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2)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统一。
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战略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际上,就是目标系统、动力系统、保障系统、领导系统的统一。
(3)问题导向与科学思维的统一。
“四个全面”是面对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问题的战略构想,反映了治国理政的内在规律。
(4)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四个全面”是适应中国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构想,反映了世界的潮流与趋势、国家发展的目标与取向、国家治理的理念与方式、政党建设的方式与途径,借鉴了世界上其他政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经验与教训。
第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系统掌握,不能分裂开来,片面、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在新时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解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战略性、长期性、可持续性问题,需要处理“四个全面”中“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关系,需要提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理论地位,更需要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近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世纪之交,“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小康社会”前加了“全面建设”四个字,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历史性的跨越与质的飞跃。2012年,为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2014年,习近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起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日就是全面见证中国奇迹之时。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周恩来同志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安排。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我们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以贯之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围绕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使命,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分“两个阶段”、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展现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丰富了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这一宏伟蓝图,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高度契合。
一是把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
这个战略安排,把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发展成就超出预期,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有把握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是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升了。
我们党原来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显然,从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同时,党的十九大还把原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吻合,充分表明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三是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了。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党要统揽“四个伟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深化和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也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于创新、永不懈怠,也需要我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注意防范风险,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朝着我们党确立的现代化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4.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之后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作为“十四个坚持”的一个方面。
(1)为什么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样一个命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命题的提出,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决定的。大家都知道,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推进,我们经常说,好吃的肉都吃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好过的河都过了,剩下的都是难过的河。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也进入了攻坚区。进入这么一个阶段后,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的改革面临的,不再仅仅是生产力的问题,也不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问题,而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等,各种领域的改革,交织在一起。想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必须同时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我们要用全面改革的视野去通揽改革的问题,去思考接下来的改革的方向、改革的重点。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命题。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样一个判断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个启示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革命的理想,完成革命的事业。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一致的进程。我们不能割裂革命和改革,好像革命和改革没多大关系,好像我们今天就不再讲中国共产党是个革命党了。第二个启示是,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涉及我们的制度、体制,还涉及我们的观点、行为,我们的情感、价值等各个方面,它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这是一场社会革命,这场社会革命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这里面还表达了第三个启示:我们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意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需要我们继续推进的,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变革。我们要有革命的理想、革命的精神,用自我革命来推动社会革命。
(3)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主要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个方面就是全面和深化的关系。今天的改革绝对无法单独在某个领域,比如仅仅在经济体制方面顺利地推进。这是因为,一个领域的改革必须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结合起来统筹地思考、全面地思考和整体性地思考。原来讲经济体制改革,今天也讲经济体制改革,但重点是不一样的。原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发展生产力,但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怎么能够实现共享,怎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全面和深化的关系问题。
第二个方面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一定是从思想解放开始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但它是有限制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处理好胆子要大、步伐要稳的关系。用习近平的话来讲就是“蹄疾而步稳”。外来的压力逼着我们要大踏步进行改革,但我们的步伐要稳,要有定力。
第四个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和治理的关系。因为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问题要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所以,这几方面关系的处理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4)全面深化改革要落到人,要落到积极打造改革主体上。作为群众,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呢?
我们肯定要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意识,当然也要研究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因为改革绝对不仅仅是改革者和领导者政治勇气与政治智慧的结果,也要考虑我们社会大众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所以,改革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改革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改革的明天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明天。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改革、谈论改革、支持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通过改革实现我们美好的生活。
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除了以上这些方面,还要全面把握习近平作出的一系列论述,包括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等等。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5.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执政、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与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这样三个重大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民与法、德与法的关系。
第一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就是党与法的关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本质的特征。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法治。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法治会走偏方向,也不是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如果脱离了法治的轨道,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也不能落到实处。
第二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就是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应当说,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党的领导,说到底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把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一项根本任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法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民主是内容,法治是形式。民主与法治的结合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如果离开人民民主讲法治或离开法治讲民主,都可能使法治建设偏离正确方向,都可能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或者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三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就是德与法的关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法治对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引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法治惩恶扬善是对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法治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总的来说,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大方面的重大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6.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强调,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第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尊严、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坚决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快建设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确保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其次是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再次是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物质条件。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最后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第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7.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号召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要努力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不懈反腐倡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要一以贯之。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这是向全党发出的管党治党再出发的进军号令,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二要致力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腐败是社会毒瘤,也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同时要看到,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交织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反腐败斗争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深化标本兼治;还要更有效地遏制增量、更有力地削减存量,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
三要着力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习近平强调,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最根本的要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监察道路。
8.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内容十分丰富,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充分阐释,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最权威的论述。
第一个方面是主线。
新时代进行党的建设,必须围绕主线来推进,这条主线就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党早已成为在全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且要长期执政,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执政党由于和权力打交道,所处环境和遇到的挑战与过去相比,就会有巨大的不同,党的建设就会遇到更多的风险和考验。执政的时间越长,这样的风险和考验就越巨大、越严峻。另外,党的先进性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意识淡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使党的纯洁性建设也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来推进。
第二个方面是统领。
为了解决党的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建设,那就是政治建设。新时代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这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新时代,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作为统领,从而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提高政治能力,最终永葆政治本色。
第三个方面是根基。
如果说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话,那么,党的思想建设则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党员干部的一切言行也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不把党的思想建设这个根基打牢,党的其他建设就会丧失基础。因而,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这是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第四个方面是着力点。
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党同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第五个方面就是总目标。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是通过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由此可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内涵丰富,包括主线、统领、根基、着力点和总目标等方方面面。只有全面学习和把握上述要点,才能真正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9.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一,为什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20世纪40年代,在毛泽东领导下,搞过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称它为延安整风。在延安整风那个时候,就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放在首位,这是针对当时我们党的建设具体情况而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时候起,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就相对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广大党员尤其党的领导干部,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重大核心问题上没有弄清楚,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从而在行动上要么右倾,要么“左”倾。左右摇摆的过程中,我们在实践上遭受了很多失败。正是总结了这样的历史经验教训,毛泽东在部署党的建设总体格局的时候,就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也就是思想建设的问题,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头脑的问题。
经过长期发展,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在思想理论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成果,我们的党员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头脑是比较清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对理论问题不清楚,而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说,头脑里面知道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但是在实践上出问题了。马克思主义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党员领导干部也都知道要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上就是不实事求是。为什么?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在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不是党和国家的利益。某些人阳奉阴违、拉帮结派,在思想上丧失了远大的理想信念。所以,出现的问题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也不是思想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行动问题,是政治意识的问题。
在当今条件下,在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的侧重点、党的建设的重心应该是在政治纪律上严格要求、在政治理想上打牢思想根基、在政治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政治建设成为当今党的建设至关重要的内容,成为面对四大考验、四大挑战,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我们看到党的政治建设在目前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这就是为什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原因。
第二,如何贯彻落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一是必须有清醒的政治意识。
首要的一条就是,全体党员特别是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要有清醒的政治意识,要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质,要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组织,有自己的政治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一个政治定位,要有充分的理解。不能把中国共产党庸俗化,不能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抹杀掉,从而变成一个全民党,变成一个普通的社会组织。这是第一位的。
二是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我们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首要内容,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既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组织,一定有纪律或者说规矩,把广大党员统一起来、约束起来。因此,我们党从建党一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比如说保守党的秘密、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服从党的政治大局等等。对于那些破坏党的纪律,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离心离德,挑战党中央权威的行为,必须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内确实出现了某些党员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纪律松弛、政治意识减弱甚至忘却的情况。所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门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际上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变成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在这个制度框架内行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三是必须强化党的政治理想。
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规定落在实处,就必须强化党的政治理想。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们不能在理想信念上滑坡。如果在政治理想上滑坡,那就是最严重的滑坡,可以说无可救药,在行动上就会脱离我们党前进的方向,甚至与我们党的追求正好相反。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好地向前推进,从而为全中国人民谋福利。这就是当今条件下,我们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理想信念绝对不能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这个问题上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我们的政治灵魂。如果没有灵魂了,我们就成了孤魂野鬼。如果信念动摇了、滑坡了,我们就会在生活上贪婪、在实践中腐败,作为共产党员就会变质变色。
10.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面对党执政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第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就是指抓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都需要制度保障,而且要贯穿始终。
第五,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五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 )正式提出的战略目标。
A.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十八届四中全会
D.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2.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 )提出的战略目标。
A.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十八届四中全会
D.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属于战略目标的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4.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A.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B.四位一体 五个全面
C.五个全面 四位一体
D.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
5.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 )摆在首位。
A.政治建设
B.思想建设
C.组织建设
D.作风建设
6. “全面从严治党”是( )提出的。
A.党的十八大
B.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D.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提出的。
A.党的十八大
B.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D.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8.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A. 2019
B. 2020
C. 2021
D. 2022
9.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其中“一降”指的是降( )。
A.产能
B.库存
C.杠杆
D.成本
10.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是( )。
A.中国共产党
B.人民
C.中华民族
D.社会大众
11.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 )。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依法治国
C.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4.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的是( )。
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七大
C.党的十八大
D.党的十九大
15.我国的根本大法是( )。
A.宪法
B.劳动法
C.合同法
D.民法
16.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是( )。
A.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B.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C.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D.坚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7.习近平指出,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原因都是党的( )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没有抓好。
A.作风
B.政治
C.思想
D.组织
18.党的基础性建设是( )。
A.政治建设
B.组织建设
C.思想建设
D.作风建设
19.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
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和自我批评
D.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就是指抓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入推进( )。
A.制度建设
B.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反腐败斗争
D.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属于战略举措的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2.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为( )。
A.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B.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C.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D.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
A.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B.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C.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D.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 )。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 “全面从严治党”具体内容包括( )。
A.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B.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C.从严管理干部
D.持续深入改进作风
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征包括( )。
A.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B.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统一
C.问题导向与科学思维的统一
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7.关于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B.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
C.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D.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8.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包括( )。
A.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B.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C.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D.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下提法正确的是( )。
A.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B.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C.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
D.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10.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 )。
A.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B.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C.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D.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A.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做到( )。
A.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C.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D.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13.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 )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A.政治立场
B.政治方向
C.政治原则
D.政治道路
14.党的组织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民主集中制建设
B.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C.干部队伍建设
D.党员队伍建设
15.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讲的是发展的( )。
A.平衡性
B.发展水平
C.协调性
D.可持续性
1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还包括( )。
A.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B.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C.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D.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8.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分“两个阶段”、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丰富了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体现在( )。
A.把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
B.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升了
C.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了
D.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范围扩大了
19.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B.法治对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引领,具有重要的作用
C.法治惩恶扬善是对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不仅有助于人们法治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D.德治与法治属于不同的范畴,很难相互促进
20.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并规定和确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的是( )。
A.党的领导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D.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