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健身气功的中医理论基础
人体生命整体观的基本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等外界也是一个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中医理念中的人体生命整体观。它既明确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阐释出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人体本身,中医是讲究整体的。一方面,我们身体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关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对其他部位也做相应的检查,因为此处的疾病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引起的。例如,当我们喝温度低的冰水时,如果喝得很急,常常会造成脸部侧面直到额头太阳穴的线状部位疼痛。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那条疼痛的线就是胃的经络,因此这种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时会伤到胃,也就是说这种额头上的疼痛实际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经络分布的位置就是从头到脚左右对称的很长的两条线,如果在这条经络的头部出现疼痛,中医会认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经脚部的穴位进行针灸。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是“形”“气”“神”三者的统一。其中,“形”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即我们的肉体,血肉之躯;“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体所具备的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力及其灵性和生机。神在于养,情在于节;“气”是生命力的动力,是无形的,周流于全身,寓于形体之中,通过“神”,把三者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的有机统一,同样也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中国古典哲学的气一元论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种最基本的无形物质所构成,这种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气”;气聚则成形,气散则无形。中医学将古代哲学的这种“气”的概念,具体应用于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自身“遍流万物而不变”。人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也是由“气”所化生的。从根本上讲,人和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古人称之为天人合一。而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称为“气化”。第二,人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人如果脱离社会不能称为真正的人。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所以,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社会实践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练习健身气功必须遵循人体生命整体观。不注重生命的整体统一,运动时人体往往会心慌意乱,运动后更是精疲力竭。反之,在生命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健身气功运动,人体就会从容不迫,练功后自然意气风发。正确的健身气功是从人的整个生存行为及自然环境着手来增强人体生命力的。练功有方的人,其生命力能不断增强。同时,保证生产的生命力不断大于消耗的生命力,是练习健身气功方法是否正确的检验标准,也是区别于普通运动、高明于普通运动之处。
精气神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
精气神三位一体,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而健身气功锻炼对精气神三者的相互滋生和转化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尽管健身气功包含了八段锦、易筋经等多套功法,但普遍具有疏通经脉,炼气以养,涵养精神等功效。它们通过对人体身上的重要经穴和丹田的意守、存想和特定的呼吸法的锻炼、调节来实现人们养生保健的目的。例如,而意守劳宫、涌泉的锻炼,则更有利于诱导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意守命门、关元、会阴的锻炼,除具有炼神、气的作用外,重点是炼精;意守以脐为中心腹部丹田的锻炼,主要是加强对神、气的锻炼……
中医指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很强的活力,流行于全身,无处不有。气在人体中的升降出入运动被称为“气机”。气机畅通,气才能在脏腑、经络、四肢、诸窍中川流不息,维系、推动、激发、协调、平衡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气机失调,人体就会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结、气郁和气闭等病理状态。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畅通无阻,身体才能健壮、精力才能旺盛;气机运动一旦止息,生命活动也就会终止。而健身气功非常重视养生炼气,一是通过导引、行气、按摩等方法激发和培补元气,二是结合各种调神、调息、练形的方法来增强人体气化功能和促使气血运行。这样,通过炼气以养,增强人体气化(气化指气的运动和变化),使人全身之气充沛。
不仅如此,健身气功还一直把同源、同生、同时存在的形和神看作人体生命活动中统一整体的两大要素。这与中医所主张的“形神共养”“形与神俱”是一致的。在练习健身气功的过程中,锻炼者要注重形体养护和心神调摄,既要使形体健康,又要使心神健旺,还要使形体与心神协调、均衡地发展。修身以立命养神,存心以安心养性。长期坚持健身气功练习,可以培养和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达到精盈、气充、神合的修身养性目的,从而延年益寿。
总之,精气神是养生的根本,调养精气神的根本目的在于培植身体的固有元气,我们养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固身体的元气。因为元气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元气充足,人才会健康长寿。可见,民间说“人身三宝精气神”是非常有道理的,既是养生保健的总纲,又是健身气功锻炼所必须重视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里的“五劳”和“七伤”
在中医学里,有“五劳七伤”之说,用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那么,究竟什么是“五劳七伤”呢?《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认为“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说来,这些均为诸虚百损之症。
1.五劳
“久视伤血”,是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但会使其视力下降,还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因为肝主血,人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故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所以眼睛过度劳累会损伤肝脏,进而影响血的调节。因此,如果盯着电视或电脑太长时间,不但会损伤肝脏,还会消耗体内的血。
“久卧伤气”,是指人如果只躺卧不运动,人体内的气脉就运行不起来,就会伤及人的肺气。
“久坐伤肉”,其实伤的是脾。在办公室里经常会遇到这种人,他就喜欢坐着,从不起来走走,非常懒,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这样的人其实脾湿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不爱运动,脾的运化功能非常差,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人吃饭也不会香。
“久立伤骨”,其实伤的是肾,因为肾主骨,如果老站着的话,就会伤及肾,腰部、腿部就会出现问题。
“久行伤筋”,其实伤的是肝,因为肝主筋,过分劳累和运动就会伤及肝脏,肝脏就会出现问题。
2.七伤
“忧愁思虑伤心”,一个人如果过于忧愁思虑,就会伤心神。
“大怒气逆伤肝”,一个人在大怒的时候对肝脏损伤很大,而大怒时憋着、忍着也会伤肝,所以最好不要生气。
“寒冷伤肺”,现在许多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而大量喝冷饮,这样对肺气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也伤胃。有一些年轻人脸上有痤疮,很可能过度喝冷饮造成的。
“大饱伤脾”,一个人如果吃得过饱就容易伤脾,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了,就会伤及身体。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如果行事频繁或者久坐湿地就会伤肾。所以在办公室感觉疲惫的时候可以伸懒腰,这样对调动身体的气机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是因为双臂向上伸拉的是胆经,胆经是生发之机。
“恐惧不节伤志”,如果一个人整天处于恐惧的状态下,就会伤及的肾脏,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志气。因为肾主志,小孩子志向之所以都很远大,就是因为他们的肾精非常足,而成年以后肾精就没那么足了,所以,志气也大不如从前了。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一个人不根据气候变化来改变穿衣,那么对他的形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有些女孩子有时候觉得小腿肚比以前粗了,其实就是因为经常不保护好腿部,让其受寒,为了抵御寒冷,更多的脂肪就会积聚在腿部。
造成“五劳七伤”的原因很多,有的还与食品的五味、节令的四时,甚至风向的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认为:在养生时,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适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节的交替、冷暖,适时增减衣服,适当锻炼,顺乎自然。这些都是强身健体,预防“五劳七伤”的必要措施。欧阳修曾云:“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经常进行健身气功锻炼,练习者一方面可以通过舒缓的运动,避免五劳对身体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排除七情干扰,保持心情平静、精神愉悦、思想开朗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实现增进身心健康的养生目的。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继承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特别强调天时物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息息相关。黄帝认为,唯有顺应自然,才能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保持健康。
大自然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养神志以欣欣向荣。在春天动怒,把本来应该生发的肝气压抑住,到了夏天就会有着凉、肚子疼等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即所谓“夏为寒变”。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出汗),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违反这个原则,秋天就会得痰证。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秋天应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天就会得顽固不化的腹泻,降低适应冬天的能力。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
“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告诉我们,进行健身气功锻炼,一方面要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要根据锻炼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功法、练习的场地、时间、强度和活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和充满能量的大自然达到和谐的状态,从而颐养天年。
阴阳学说与阴阳平衡
明代杰出医学家汪机说:“阴阳之道,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因此,我们想养生,要治病,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先从阴阳开始。那么,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阴阳的观念,很早就出现了。史书记载,在周幽王时,有一次发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幽王向大臣询问地震的原因,大臣伯阳甫解释说,是因为天地之气失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意思是说,地下的阳气伏在阴气的下面,被阴气所逼迫,想出出不来,两股力量争斗,所以发生地震。
可见,当时阴阳的概念已经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其实,阴阳的原始意义很朴素,所谓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其根据就是日光的向背——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
后来,阴阳从早先描写具体状态的概念逐渐延伸成一种概括性的概念。例如,高的地方容易照到阳光,照到阳光的地方总是温暖、明亮、生命旺盛……这些就都属于阳。反之则属于阴。概括地说,凡是积极的,运动的,热烈的……就属于阳;凡是消沉的,静止的,冷凝的……就属于阴。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那么人也不例外。如: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位置高(以膈肌为界线)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
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要跳动、肺要呼吸)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协调运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吸收产生,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如《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阳的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疾病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阴阳学说对健身气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健身气功的调心操作遵循阴阳理论,即意念活动就要注意阴阳之分,意守阳经可以助阳,意守阴经可以滋阴。第二,健身气功的调息过程亦分阴阳,吸气为阳,呼气为阴。第三,练习健身气功也是一个调身的过程,但动作和过程需要注意平衡阴阳。例如,动、刚为阳,静、柔为阴,向左、向前、向上为阳,向右、向后、向下为阴,而动静相合,上下、左右、前后等动作搭配的过程,操作要标准,在过程中做到真正的调理阴阳。此外,由于动功属阳,静功属阴,健身气功的锻炼还提倡因人选功,以补自身阴之不足或阳之不足。
总之,在练习健身气功的过程中,我们要养阴惜阴,好好地养护我们的身体,养护我们的“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更健康、更持久。
五行学说及其生克关系
在健身气功练习需要遵循的中医理论基础中,五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五行学说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借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指出,人体的五脏、食物的五味等都是与五行互相对应。所以中医里常说:五脏各有所喜,食物各有偏性。养生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食物,注意饮食的度,令食物的五味与五脏的喜好相一致,以滋养五脏,呵护身体。
五脏——五行系统表
在五行学说中,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传统中医理论正是根据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如木克土,联系到五脏,肝属木,脾属土,那么肝就可以抑制脾,所以中医治疗脾脏方面的疾病往往是肝脾共治,这也是“扶土抑木”的原则。再比如,肝色属青,味属酸,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症状,一般也可诊断为肝经受病。
人体本身其实就是最和谐的灵体,五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脏腑功能正常协调,化生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形神得以充养,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脏六腑间的协调,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就可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顺利进行。
除了在各脏器间存在这种五行相生克的关系,在身心互动方面,这种五行关系同样具有运用价值。比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强大的话,也就是肝气很旺的话,那么这个人头脑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关系。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肾好不好,有些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实际上说明他的肾精不足。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气足的外在表现。而魄力就关系到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都非常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出大手笔。
根据这种五行生克的理论,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健身气功练习的时候既要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调理,又要注意功法选择、练功时间安排等方面,遵循五行学说所描述的客观规律才能获得较好的练功效果。例如,若想通过练习健身气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不仅要选择畅通肺经和大肠经的动作,还要选择畅通脾经和肾经的动作,因为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
经络学说与主要经脉络脉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舒服的时候,如头痛、睡眠不好、肠胃不舒服,等等。不过,这些毛病还没有严重到非去看医生的地步,或者即便我们想去医院,也可能因为工作等事情抽不出时间。那该怎么办呢?吃药吗?“是药三分毒”呀!忍着吗?那多痛苦啊,还会影响心情和工作效率。
其实,人体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是灵丹妙药,很多小毛病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缓解。中医就明确指出,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药房”,当我们感到不适或生病时,我们的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房”中找到30~40种“药”来对症治疗,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完全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和疾病。
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此足见,经络穴位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经穴疗法非常适合做家庭疗法,而且穴位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沿着经络去找,很容易就能找到。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串联穴位的经络体系。
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作“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就是人体的活地图,它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地图之中。那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身上的这张经络“地图”。
1.经脉——谨防身体旱涝灾害
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12条,奇经有8条,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奇经八脉就像个蓄水池。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蓄水池中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经气血过多,过于汹涌,水池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和缓,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
(1)十二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2.络脉——警惕气血交通堵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起着人体气血输布的作用。
(1)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2)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3)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这样一分析,人体经络运行图仿佛一张城市道路交通图一样,循行全身。而练习健身气功,可以对身体整体或局部进行牵拉抻扯、旋转拧绕,以及针对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行自我按摩,从而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以保健养生为目的运动,与医疗气功存在明显的区别——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理念,是炎黄子孙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养生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这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治未病”往往会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医疗现状,无论财力物力都仅仅只够应付“已病”的人群!对疾病的治疗就像等洪水泛滥的时候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及预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缠身,疲于奔命,这样的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因此,只有我们自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
自愈理念:求医不如求己
中医认为,人得病了,病只是机体不正常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要治的是那个人,要先把身体养好,通过提高人体的自愈力来驱赶疾病,不行再求医问药。正是以这种自愈理念为理论基础,健身气功并不针对病因或病灶,而是练习者通过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激发其自愈能力,进而达到祛病和健身目的。
《黄帝内经》里讲,不管是看病还是养生,都要强调“求本”。所谓养生,追求的是脏腑顺安,气血充足和畅,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的中医在你看病时,会仔细询问你的生活习惯、查看你的脉象,把很多问题都问清楚了再考虑对策,而且不会轻易给你开药,而是想方设法提高你本身的自愈能力。
事实也证明,人体是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的,很多小病小痛不用打针吃药,靠人体的自愈力就可以解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做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划破了一个小口,运行到此处的血液就会流出。由于血液运行出现局部中断,就有更多的血液运行于此,由此促使伤口附近细胞的迅速增生,直至伤口愈合。增生的细胞会在伤口愈合处留下一个疤痕。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药物的作用,这就是人体自愈功能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
人体的自愈力也恰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三分治、七分养。中医不主张过分地依赖药物,因为药物不过是依赖某一方面的偏性调动人体的元气,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是人体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总是透支,总有一天会没有了。而我们生下来活下去依靠的就是体内的这点元气,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张,人体有自愈的能力,那我们就充分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败。
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愈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想吃冷饮就吃冷饮,想熬夜就熬夜……任何事情都有度,自愈力不是万能的,如果你随意践踏的话,不仅病好不了,自愈力也会降低,自愈力低了,病就容易来“光顾”了,这样就演变成恶性循环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配合人体自愈力开展工作,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地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人体就会进行自我修复,一些病症就会自然消失,人就恢复健康了。
说到这里我们要明白,自愈功能的作用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依然是食物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面对已经染病的情况,中医也是更多地求助于人体自身的大药——经络和穴位,通过疏通经络、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调动身体的自愈功能来对抗疾病。
但是,在现代医疗中,人们似乎对于医药过于信任和依赖。由于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呕吐等,人们为了消除这些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就会用药物进行干涉,这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反而因为症状的消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来袭的时候,他们还是第一时间求助于药物,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身体的自愈力就会越来越懒惰,直到失去作用。
所以说,我们在平时不要动不动就吃药,更不能乱吃药,而要通过合理的调理方法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消除疾病,保持健康。这也是健身气功养生意义之所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大自然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抑或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存的权利。这就是说人类是生活在细菌中的,那么既然有细菌和病毒,人为什么不得病?这很好解释,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人体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的正气,正气不如邪气,那人就会得病了。
如果人体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致病因素是不可能侵犯你的。中国有句俗话“黄鼠狼专咬小病鸡”,意思就是说身体虚弱的小鸡容易遭到黄鼠狼的攻击。身体强壮就是正气,黄鼠狼就好比外来的邪气,身体强壮才是逃脱劫难的基本条件。
这种邪气包括风、燥、寒、暑、湿等邪气,它们从肌表侵入腠理后发展为各种疾病。比如有的人形成风邪病,有的形成消渴病,有的形成寒热病,有的形成痹症,有的形成积聚病。为什么同时得病的人,有的患这种病,有的患那种病呢?难道这是自然界特别产生不同性质的邪气吗?否则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黄帝内经》中以工人伐木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工人用斧头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阴阳面有坚脆的差别,坚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树枝有节的部位,甚至还会损伤斧头。同一棵树木,每个部分都有坚脆的不同,不同的树木,彼此的差异就会更大。如果是花叶生长较早的,遇到风霜,就容易凋落;如果是质脆而皮薄的,就容易干枯;如果皮薄而含水多,遇到长期的阴雨,就容易溃烂;如果是刚生长的树木,遇到狂风就容易折断,树根就容易动摇,树叶就会零落。不同的树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产生不同的损伤,更何况人呢?所以说,即使有些人患病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是患的病却有可能不同。
总而言之,我们要健康无疾,就要内养正气,外避邪气。那么养正气,究竟怎样养呢?其实很简单,《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只要注意以下三点就可以了。
第一,重视精神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平时要重视精神调养,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少私而不贪欲,喜怒而不妄发,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健身气功里调心的精髓部分。
第二,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如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宜,五味调和,切忌偏嗜,讲究卫生,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起居习惯,如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等,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劳逸方面,既要注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交替,又要注意劳作与休息相结合,做到量力而行,劳逸适度。健身气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同样必须注意正确的饮食起居。
第三,加强身体锻炼。运动是健康之本,经常练习健身气功,能够促使练习者经脉通利,血液畅行,增强体质,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另外,练习健身气功还要规避邪气。具体措施有很多,如顺四时而适寒暑,避免六淫邪气的侵袭。六淫邪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应做到因时养生以避邪养正,正所谓《黄帝内经》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总之,通过采取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人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